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日前,《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重要讲话,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我们党初心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既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基本价值取向,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时代诠释。
摆脱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也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是我们党初心使命的一个具体体现。只有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且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主心骨,千年梦想在百年奋斗中才得以变成现实。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逐步认识到“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可以说,这一个个历史口号,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嘹亮号角。
其中,问题的核心在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从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满脑袋框框的反思”,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再到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等一系列诘问破题的。
特别是,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通过否定式语句,反复告诉人们“什么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僵化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等等。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精辟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允许部分有条件地区先富,形成示范效应,激励后富地区致富,先富起来的地区再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以实现共同富裕,兼顾了理想性和现实性。
而用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等动态词汇,把社会主义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既是对以往建设社会主义教训的纠偏,也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新的战略安排。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等新论断,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主题与庄严承诺。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从巩固国家政权、深化无产阶级政党与社会主义关系的高度来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这一重大论断。
本质上看,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史、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通过践行初心使命构筑、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最有力的注脚。
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我们党顺应经济社会规律和人民群众期待,不断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内涵,持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制度自信,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打开了广阔战略空间。
(作者:胡静波,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学员工作处副处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