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作者:杭州师范大学纪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李泽泉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更好保障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这深刻阐明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内在必然性。我们一定要牢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重点要在把方向、强服务、增效益上作文章。

  把方向,就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和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意识形态工作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首要内涵,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动员功能通过文化建设得以彰显和发挥。要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聚合在一起。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坚决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强服务,就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为人民美好生活建设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健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加快构建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增效益,就是要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快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积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任何一种价值观在全社会的牢固确立,都是一个思想教育与社会孕育相互促进的过程,都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相辅相成的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必须制度、法律、规章和政策并用,法治与德治齐行,引导与约束相结合,增强全社会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归属感和自觉践行力,确保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的方向前进。

  健全相关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常态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确立和巩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为基础性工程、战略性任务,融入国民教育、宣传思想工作的全过程,明确制度设计,做到常态化开展、长效化推进。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进”工程,科学设置和严格执行小学、初中、高中和高校的思品课和思政课的教材统编统用、课程课时安排、考试考核、师生比等有关制度规定,并结合实际,创新性提高教育质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传播媒体都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相关制度,并通过严格考核加以贯彻落实。对于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等艺术门类,对于网络文学、网络剧、微电影等新兴文艺类型,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把价值取向、艺术水准、受众反应、社会影响等作为主要指标,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量化指标,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要求落到实处。

  完善国家法律政策体系,依法依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化法律法规的价值导向,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内法规体系、国家法规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使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贯穿到依规治党、依法治国的全过程。要聚焦道德约束不足、法律规范缺失的重点领域,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鲜明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规范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更好用法治的权威力量引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公共政策与人民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影响更切实、更直接、更广泛。要坚持政策目标和价值目标相统一,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政策制定和实施之中,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推动形成有效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体系,实现公共政策和核心价值观建设良性互动。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也是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孕育形成的深厚土壤。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根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文化建设,必须坚守我们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保持民族特色。要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进一步把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宝库梳理好、开掘好,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当代内涵和表达形式,增强生命力和影响力,更好地涵育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社会基础。道德规范是公民最普遍的行为规范,也是以文化人的重要路径。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公民道德建设各方面,以主流价值构建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持提升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自觉实践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遵循道德建设规律,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坚持重在建设、立破并举,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加大突出问题整治力度,树立新风正气、祛除歪风邪气。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领人们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一个好员工,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上一篇: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见到新气象
下一篇:人民日报:推进“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