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美好前景,既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实践指南,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升华。
发展坐标认识的新概括
发展坐标是我们党制定科学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逻辑前提和实践依据,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十九届五中全会基于“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小康和全面脱贫取得决定性成就,作出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的战略判断,明确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在研讨班开班式上进一步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些论述,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逻辑必然和客观要求,为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
“两个百年”的时空转换。在战略目标的追求上,两个一百年相互关联、一以贯之、梯次推进,第一个百年是基础和前提,第二个百年是更高定位和更高追求。在战略重点的迁移上,两个一百年既是战略转换,更是战略接续、战略深化、战略展开。在战略布局的表述上,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反映出我们党在党和国家事业总体布局上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前瞻思维和对发展阶段性认识的与时俱进和不断深化。
“两个大局”的交织激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当前,两个大局呈“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之势。胸怀“两个大局”,要坚持“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把握“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特征,把握“时与势在我们一边”的基本态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两件大事”的统筹谋划。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安全是发展的前提。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经济安全、人民生命安全、社会稳定和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两大节点”的有机衔接。“十四五”与“2035”是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5年规划与15年远景目标,体现了一致性与渐进性的统一,坚持以长规短、以大驭小、远近结合、循序渐进,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整合起来,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体现了纲领性与操作性的统一,2035年远景目标从九个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宏观框架,十四五规划则用“六个新”的主要目标和12个方面的主要举措进行了具体设计,明确了具体要求;体现了引领性和基础性的统一,以2035年远景目标为引领,明确了“十四五”作为第一个5年的基础性地位和所承担的绘图奠基、开局起步的战略性任务,两者构成“未来30年”的有机组成部分。
发展理念认识的新高度
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发展产生更深刻、更广泛的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要求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等方面,完整、准确、全面地加以贯彻。
深化对新发展理念重大意义的认识。充分认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性概括,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科学内涵的认识。在总体定位上,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总导向、总目标、总要求,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内在要求上,新发展理念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在目标导向上,新发展理念是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与以人民为中心、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相适应的发展;在客观效果上,新发展理念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深化对新发展理念基本要求的认识。主题、主线、根本动力,构成了新发展理念基本要求的内在逻辑。一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必须把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以深化改革为主线。《建议》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三是以坚持创新为根本动力。《建议》明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将这一部署置于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这在五年规划建议编制历史上是第一次。
深化对新发展理念价值依归的认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建议》从就业、收入、分配、基本公共服务、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体系、卫生健康体系、脱贫攻坚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高品质生活”与“高质量发展”相互呼应、相得益彰,体现了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发展格局认识的新视域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与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高质量发展等论断一起,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发展思路的战略调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洞察,基于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系统总结,基于对“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发展预期的理性考量,本质上是因应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态势、新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有助于我们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自身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发展立足点的重要转变。在现代化语境下审视大国经济发展,在发展格局上,就其发展立足点而言,一般都经历了由“以外促内”转向“以内促外”基础上的“内外互促”的历史性过程,最终建立起以内为主、安全可控、占据产业链关键环节、富有弹性韧性、高质量开放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必须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整体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必须建立扩大内需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必须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重大关系的辩证把握。新发展格局指涉若干重大关系,是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把握和实践回应。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付,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反映出战略选择的自觉与自信。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际国内“双循环”,不是国内经济“单循环”,是要立足国内强大市场和消费转型升级,全面畅通生产、消费、分配、流通各个环节,构建“以内促外”竞争新优势,体现出战略选择的自主与自强。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是要通过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更好地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从而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展示出战略选择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
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进程。但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攸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若干重大战略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标显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建议》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为制定规划和目标的价值基点,兼顾需要和可能,着眼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体现了历史观与价值观、唯物论与辩证法、认识论与实践论的有机统一。《建议》在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在党的全会文件中也是第一次。
凸显安全发展的战略地位。安全是关系当今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范畴,发展与安全构成当今中国发展的重大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统筹发展和安全,要充分认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自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念以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的要求,是对新发展理念科学内涵的丰富、拓展和深化。
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实践证明,“制度之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的有力保障。制度优势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制度优势体现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完成“十四五”时期“六个新”的主要目标和12个方面的主要举措,必须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特有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今天,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需要不断巩固好、发展好我们的制度优势,更好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效能。
遵循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具有整体性、目的性、层次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等特征,说到底,就是要心怀“国之大者”,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当前和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后“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到改革开放后“小康社会”和“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从“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都是我们党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运用系统观念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这是一份美丽的画图,更是一份崭新的答卷,其意义与影响都将是世界性、历史性的。
(作者:管向群,南京艺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艺术学院基地主任、首席专家,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