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鹏(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历史的研究学习,强调“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深入学习“四史”,有助于我们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民立场,践行使命担当,真正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担责。
深入学习“四史” 坚定理想信念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探索到创新的发展历程。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李达、杨匏安、李汉俊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据统计,五四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毛泽东曾回忆,是《共产党宣言》等三本书使他“到1920年夏,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党的历史上镌刻着无数感人至深的历史瞬间和英雄人物。1920年初,陈望道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老宅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而误将墨汁当红糖吃下去。共产党员张人亚用衣冠冢保存党早期的文献资料。“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方志敏烈士把共产主义视为永不放弃的信仰。聂荣臻回忆,红军打仗,一仗下来党团员伤亡四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他们凭着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共产主义的绝对信仰,前仆后继,慷慨捐躯,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开辟出一个崭新天地。毛泽东指出:“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8页)据统计,新中国成立时我们党有448万余名党员,而此前为革命牺牲的、可以查到姓名的烈士就达370多万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传承理想信念之光,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从带领全村人民集体奔小康的华西带头人吴仁宝,到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孔繁森;从司法改革燃灯者邹碧华,到扑下身子苦干实干,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的廖俊波;从秉持航空报国志向,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践行人生伟大宗旨的罗阳,到放弃百万年薪,用实际行动诠释“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韦慧晓;从绿了荒山而白了头发,老骥伏枥仍意气风发的杨善洲,到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用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精彩人生的老英雄张富清……无数共产党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彰显着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今天,衡量一名共产党员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深入学习“四史”,不仅可以深入理解不同时期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奋斗牺牲和历史传承,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在新时代把坚定理想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
深入学习“四史” 坚守人民立场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坚守。
坚守人民立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人民主体地位。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经济地位和基本立场的分析,清醒地看到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1945年,《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坚守人民立场,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同以往任何运动作了科学区分,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944年,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从理论上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思想,明确向全党提出要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第188~189页)新中国成立后,为人民服务依然是各级人民政权及其工作人员的根本宗旨。1957年,毛泽东指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刘少奇在党的八大上强调:“一个好党员、一个好领导者的重要标志,在于他熟悉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劳动状况,关心人民的痛痒,懂得人民的心。”(《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99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能不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一个时代课题。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四史”,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历程、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且也为我们深刻理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更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深入学习“四史” 践行使命担当
从最初提出“四个现代化”到现在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的历史使命与宏伟目标。深入学习“四史”,打通历史与现实来观察,中国已经成功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1949年3月,毛泽东向全党发出“进京赶考”的号召,并且掷地有声地指出,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一个工业化和全方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与追求。1954年6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329页)毛泽东结合新中国的实际情况,设想了新中国工业化的时间跨度和具体任务要求。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37页)1987年,邓小平又完整概括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经过数十年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业一以贯之、接续进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发展,总揽全局,以勇于担当、敢于斗争的精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实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既需要继承前人不懈奋斗的精气神,也需要从中外历史中汲取智慧与经验。学习“四史”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赶考”的历史经验,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和实现路径,助力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