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为我国未来5年乃至15年的文化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规划了战略目标。
近年来,无论是各地呈现的博物馆热、书院热,还是不断涌现的知识付费、视频直播等新兴的文化消费热点,都彰显出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升温。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对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并且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精神文化需求正朝着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必须要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文化作品。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能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而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强,又会对文化产生新的更高的需求。促进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正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在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使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发展的一体两翼,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径。文化事业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文化产业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发展文化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近年来,一系列优秀国产影片之所以受到群众的欢迎,就在于弘扬了中国精神,振奋了民族力量。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准确把握人民的文化需求。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深刻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精品力作。要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激发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 戴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