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入阐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内涵特征和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有效路径。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从经济学意义上分析,国内大循环是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内分工体系和市场体系为载体,以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为补充和支持,以国民经济循环顺畅、国内分工不断深化、国家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为内生动力的经济循环体系。国际大循环是以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为基础,以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为依托,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为主要表现形式,各经济体基于比较优势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经济循环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大循环必然与各国经济循环相对接,各国经济也需要在开放中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实现更好发展。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对外开放,也不意味着要挤压或放弃国际大循环,而是在更高水平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同时,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大国经济发展规律,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分工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推动国际分工和国际技术创新的发展。
新发展格局不是对过去发展战略的否定,而是在新发展阶段对发展战略的提升和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供给基础、需求基础、制度基础、实践基础、理论基础,提供了战略窗口期。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着眼于发挥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且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投资需求潜力巨大等发展优势,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的,是对既有发展战略的提升和深化。换言之,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阶段的具体体现,构建新发展格局依然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同时,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也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新一轮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因此,新发展格局具有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的内涵和特征。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就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适应我国消费结构升级进程加快的趋势,既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打通阻碍释放消费潜力的痛点和堵点,又积极扩大优质商品进口,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消费需求;用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实施步伐,促进技术进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中,供求平衡关系不仅体现在静态视角下供求的总量平衡,而且体现在适配性上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抓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个关键。实践证明,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建立起不受制于人的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仅是成功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且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关乎我国发展全局和经济安全。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发展新优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决策,也是一个着眼长久的战略决策。应当认识到,发展国内大循环,不是要让各地搞区域内循环或产业内循环,而是要促进各个地区、各个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贸易流通,畅通整个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中长期问题、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国家整体性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下加速变化的必然选择,而不是应对某个局部、某一问题的被动之举。在理论和实践中,须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看待国内大循环,把新发展格局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中来把握。
(作者:刘元春,为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