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媒体融合如何切实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还需依托媒体融合的传播和服务功能,在社会治理环境的创设、社会治理主体的参与、社会治理内容的拓展等方面进行丰富和完善。
强化主流媒体舆论引导
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国际舆论形势的复杂性等问题给社会治理带来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需要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好党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辨明立场观点、进行思想引领,为社会治理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一是主流媒体发布权威信息,占领网络舆论战场阵地。对于国家政策和顶层设计,主流媒体及时跟进,充分利用传播平台圈层化、分众化的特点,用人民群众能够“读得懂、听得进、理解得好”的方式及时发声,打通“两个舆论场”间的话语体系,占领政策信息权威发布的网络阵地,切实发挥主流媒体压舱石、稳人心的作用。二是主流媒体要树立自身权威,承担起思想领航者的角色。媒体融合催生的传播手段能够创新理论话语的传播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及时搜集和了解人民群众思想中的疑虑困惑,通过网评、微评、时评等方式帮助群众明辨是非、廓清迷雾,通过理论思辨、学术争鸣等方式深入剖析现象背后的原因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价值判断与道德选择。三是主流媒体健全舆论监督机制,为社会治理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监督是最经常、最广泛的一种监督方式,通过电视台舆论监督、问政栏目、网络问政平台等多种形式,形成全媒体问政、全社会监督的舆论场效应,切实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同时要警惕监督问政中的“作秀”问题,媒体在找噱头、找爆点、找燃点的同时,对监督问题既不遮掩回避也不过分渲染夸大,切实将监督问政的效果落到实处。
提升主流媒体社会责任感
主流媒体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推进媒体融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媒体融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开辟新途径,从用户角度出发搭建沟通平台、设置民生话题、聚焦民意关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简化、成本降低,由信息技术发展不均衡带来的“信息鸿沟”逐步弥合,在多元舆论场中凝聚社会共识。另一方面,媒体融合为主流媒体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平台支撑。媒体融合构建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覆盖了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不同的媒介接触平台,将主流媒体的声音和服务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全媒体渠道获取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使用主流媒体提供的服务、反馈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技术的支撑下强化协同共治功能,广泛、主动、有效参与社会治理。
县级融媒体是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作为打通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县级融媒体既能沟通省、市等上级媒体平台,又能连通同级政务服务平台,搭建链接媒体与群众、政务与群众的沟通桥梁。要探索自上而下的中央、省市级媒体相呼应的道路,共同织就全媒体传播网络,切实发挥县级融媒体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的独特作用。一些地区的广播电视领域以省级平台为指挥枢纽,以“一县一端”作为传播矩阵,探索全媒体报道形态;部分县构建“新闻+政务”服务平台,打造“指尖上的政务服务中心”,坚持管建同步、管建并举,坚守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加快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媒体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基层社会治理。一方面,主流媒体以沟通基层、服务民众为重点,通过互通信息、交流经验等方式服务于社会治理。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焦点,充分挖掘特别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优质产品、优秀企业进行宣传,打造对接服务平台、商贸洽谈平台、产品营销平台,提升基层社会、人民群众的信息获得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媒体信息力。另一方面,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政府管理服务中的创新实践进行深度挖掘,发掘典型、树立典型、推广典型,通过对典型的追踪形成对某一关切问题的经验总结,切实发挥媒体融合的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
媒体融合提升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水平。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主流媒体以融合的姿态深入国家与社会的细部,洞察公众的信息与服务需求,以服务性媒体建设为中心,打破数据壁垒推进数字化治理。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主流媒体需加强与公共服务大数据和政府部门的连通对接,实现政府信息化应用、功能与数据向融媒体平台的转化,为政府部门为民服务提供集成入口。此外,智慧融媒体平台不仅能在新闻信息、移动政务、电子服务等多元领域链接用户,还将成为实现万物互联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智慧大脑,为优化社会治理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作者:赵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