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奔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次数:565次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小康生活”是什么样的?对中国老百姓来说,它是幸福生活的样子。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根据国情、世情的发展变化,对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作出的战略部署。从提出“奔小康”目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我们党对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小康社会、怎么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丰富完善、日益清晰的过程。
“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如何更好地规划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蓝图,邓小平同志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实事求是地提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即到20世纪末达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的“小康之家”。
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小康概念被正式写入党代会报告。从此,“奔小康”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性目标。
相较于小康水平,小康社会的概念更强调系统性、全面性。1987年,小康社会成为“三步走”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性目标。随后,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正式确定下来,其中“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
2002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但这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并对如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具体部署。
由此,关于小康社会的内容更加丰富,不简单地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一衡量指标,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全面发展的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一种社会发展状态。
2012年,我们党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目标。为确保相关目标的如期完成,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谋篇布局,强调抓住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补短板、强弱项,持续聚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两个大局”战略
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1988年,邓小平同志根据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变化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对“两个大局”的思想进一步进行阐释:“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
在“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快发展,并积极探索先发展地区帮助后发展地区发展的有效办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体制创新——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对口支援。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重要的沿海发达城市,上海既承担加快改革开放、率先实现小康的任务,也承担带动支持后发展地区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的任务。做强自己、服务全国始终是上海注重统筹兼顾的两大重任。
如今,上海与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在继续做好对口支援三峡、西藏、新疆、云南外,在2008年完成了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任务,2010年开始对口帮扶青海果洛,2013年开始对口帮扶贵州遵义。至此,上海对口帮扶地区达7省13个地区。
近年来,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着力发挥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特长和视野,真正做到“中央要求、当地所需、上海所能”。尤其是,按照精准脱贫的要求,从基础设施、产业、教育到卫生,从政府、企业到社会组织,不断扩展对口支援的广度和深度,助推受援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作者:郭继,为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