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满期待,但也有一部分人心存疑虑,甚至是误解。今年6月初,《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指出:“要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客观真实反映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防止不切实际吊高胃口,避免盲目攀比。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形成良好预期,坚定发展信心。”

  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孜孜追求的社会理想。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把小康社会融入现代化进程之中,将其确立为“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的奋斗目标,即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1997年,我国提前完成这一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当时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十几亿人口。党的十八大更进一步,提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进。

  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以致有些人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产生了疑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作出这个重要判断,是有充分依据的。”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近百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在中等收入国家中位居前列,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已达到4亿以上,农村贫困人口仅有550余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等等。这一系列成就举世公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决定性基础。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有的部署安排。我们党科学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国际社会普遍赞赏我国发展成就,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优等生”。这印证了我国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是实实在在的。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惠及全体中国人民,一个都不能少,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但也有些人由此产生了全面小康是平均主义的看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并不意味着所有地区、所有市县、所有人届时都要翻番,更不意味着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届时都同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地域自然条件、发展基础、个人禀赋等因素,我国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发挥自身优势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是一个由不均衡到均衡的发展过程,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个体的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必然的。小康社会是我国建设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在“两个一百年”战略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我国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愿景还有很大的距离。按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到本世纪中叶城乡居民将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即便如此,也不意味着届时人人的收入完全一样,生活水平仍然会有所差别,共同富裕、全面小康不等于平均主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基层干部本领明显提高。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一场硬仗。当前有的人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是否还需要扶贫存在着模糊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意味着中国反贫困事业的终结,而是标志着贫困治理进入新阶段。

  一方面,要巩固脱贫成果。农村人口全部脱贫后,少数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返贫致贫风险依然存在,继续对其进行精准性帮扶必不可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

  另一方面,要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平均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实现农村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可以看出,到今年底我国脱贫攻坚解决的是绝对贫困问题,农村脱贫人口的生存性需要满足之后,发展性需要就会凸显出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就会随之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的长期重要工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各级地方政府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总的要有利于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利于实施精准帮扶,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王高贺,系暨南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心特聘研究员

上一篇:“中国之治”在守正创新中彰显制度自信
下一篇:人民要论: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