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构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

构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成效直接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构建切实可行、运转高效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与挑战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这就需要从宏观维度提出治理战略构想,解决事关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全局的问题;从中观维度明确治理策略,解决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本身的根本性问题;从微观维度探索治理路径与方法,解决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机制问题。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基本战略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高校是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关系着学校的办学方向,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党委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履行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责任和政治责任,建立健全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办学全过程的制度体系,确保党管意识形态、党管方向、党管人才、党管干部、党要管党等责任的落实落地。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完善大学章程,推进依法治校,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同时,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完善监督制度,切实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良好政治生态,以马克思主义战略思维谋划和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体系和安全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方略,更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国家安全能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师生的政治思想是否坚定,能否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主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能否守住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整合相关安全要素,密切协同、统筹发力。

        必须坚持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承载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的时代重任。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思想领域的交锋碰撞更加突出,高校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承担着新的时代责任。只有牢牢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制度,精准研判和有力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风险挑战,不断加强阵地建设、制度建设、机制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坚持“四个服务”,才能从根本上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主要策略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阵地建设。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依托。人在哪儿,阵地就在哪儿。特别是在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主战场的今天,必须要不断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制度,落实好“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主管主办管理和属地管理原则,主动占领网络空间阵地。一是要针对高校师生思想活跃的特点,对意识形态问题要抓早抓小,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予以精准治理,防止“小问题”借助网络空间平台升级为意识形态论战;二是要扎实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丰富载体、创新形式、改进方法、提升效果,做大做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三是要健全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机制。通过加强互联网和舆论引导力建设,积极开展网上斗争,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文化。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高校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场域,不仅要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管理,还要主动参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其中的关键就是培养一批政治态度坚定、思想理论扎实、工作敏锐度高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潜心育人,选优配强政工队伍,打造好党务工作者、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三支队伍,鼓励他们扎根基层,深入师生,做好答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并在选拔、培训、绩效、评职、晋升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为其解决后顾之忧。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强化安全责任体系,真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按照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六个方面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评价体系建设。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觉和自信的评价体系,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保证。这就需要从领导力、自信力、传播力、运用力等四个方面评价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成效。首先,应着重评价学校党委对全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力,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是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的多元主体协同综合治理过程,党的领导是政治优势,也是政治保障。因此,要重点考察学校党委在全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具体工作中是否发挥了领导作用。其次,应全面评价学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自信力,看是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大学文化,精准了解和掌握广大师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认同度、思想认同度、理论认同度和情感认同度。再其次,应科学评价学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了解高校是否充分利用自身学科、理论、人才方面的优势,通过课堂讲授、社会实践、学术交流等多种渠道,向师生、社会包括国际社会有效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第四,应深入评价高校对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运用力,主要是考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的情况,高校是否坚持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运用于立德树人实践的全过程。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优选路径

       不断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指导实践的工作体系。当前,高校要不断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教育、研究阐释和宣传普及工作体系,引导师生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和完善校院两级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抓实校院两级领导干部学习,带动全校师生党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形成各层级学习体系;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网络学习平台,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强化学习效果;集中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合资源、搭建载体,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切实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构建一体分层分类理论宣传普及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精准施策、有效覆盖的宣传普及工作机制。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不断满足青年一代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全力推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打造高水平思政课队伍,培育高质量思政课资源,推出一批优质示范课堂。同时,注重强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增强价值观自信,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建设,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切实提升大学文化建设品质和水平;加强对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借鉴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关键是坚持“党政同责”原则,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明确学校各级党委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职责。学校党委要切实担负起全校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定期听取意识形态工作汇报,研判形势、决策部署,做好政策制定、队伍建设、机制构建等方面的工作;高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落实好相应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党务工作者、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要发挥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力军的作用,扛牢立德树人的岗位责任;全体教职工要立足岗位,身体力行、尽职尽责。同时,要按照党的政治建设要求,提高政治站位、严明工作纪律,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执纪问责,旗帜鲜明对危害意识形态安全言行及时查处。

       (作者:冯刚系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程伟系河南理工大学教授。本文系2019年度共青团中央资助项目“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研究”[19ZD019]成果)

上一篇:严格保护产权 筑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基
下一篇:疫情下的全球经济及中国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