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促进经济高效可持续增长,通过市场驱动和政府推动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要素有效供给、质量提升和高效配置。而从内涵看,可以分解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个纬度
作者: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 肖林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思想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它不同于西方供给经济学派所提出的改革,也不同于结构主义经济学思想所提出的改革,而是基于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对中国改革实践的理论综合性集成创新,是中国经济在新时期的一次探索性改革和思路调整。在此背景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
八大理论支撑丰富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深刻分析,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充实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八方面:
一、发展生产力理论:坚持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高效持续发展。二、经济制度理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三、分配制度理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四、改革理论:坚持以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五、开放理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主动开放战略融入经济全球化。六、发展理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七、路径理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八、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理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三个方面构成内涵架构
立足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逻辑,以及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诠释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促进经济高效可持续增长,通过市场驱动和政府推动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要素有效供给、质量提升和高效配置。而从内涵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分解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个纬度:
“供给侧”是指着眼于供给端和生产端的管理和制度建设,即对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的投入方式、投入结构、企业生产成本、生产方式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对促进资源要素有效供给、质量提升、高效配置的市场机制和制度的建设。
“结构性”是指结构的优化调整,即立足于资源要素有效配置和供需有效匹配,促进生产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区域结构等系列结构性问题化解,进一步释放错配资源的内在价值,有效提升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改革”是对原有制度改革和新制度的构建,即为了确保资源要素有效供给和高效配置,促进结构优化调整,对原来束缚资源要素供给、市场配置功能以及结构优化调整的制度进行改革创新,构建有助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制度保障。
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的架构,三者是有机统一体,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供给侧管理和制度创新是出发点和立足点,结构优化调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脚点。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方向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央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重新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理论集成,其需要解决的问题相互交织、互相关联,需要强化五大发展理念的规律指引。
从创新理念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是制度变革,还是结构优化以及要素升级,其核心是创新。要把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要素效率提高上来。
从协调理念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协调好财税改革、国企改革、金融改革、户籍改革等各项改革的关系,协调好适度扩大总需求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关系等。
从绿色理念来看,推行低碳循环和减量化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矫正生态环境资源的扭曲配置,提高资本、劳动等要素的配置效率,消化过剩产能,形成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
从开放理念来看,以开放理念为引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健全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形成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供给制度体系。
从共享理念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更加注重制度供给公平,健全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共享机制,促进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物质成果。
推进改革的战略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中长期过程,但短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重点问题,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因而,要着力化解短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或矛盾,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拓展空间、赢得时间、营造环境。比如,着力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降低房地产业波动对经济发展的冲击;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银行坏账、企业高负债等,防止系统性风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渐进的过程,是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对一些关键性制度缺陷做重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中长期的制度构建,对原有的制度进行新陈代谢,也强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需要“供需两侧”同时发力、有效协同。通过有效的需求侧管理,实现经济增长的适度扩张,确保经济运行、就业环境的总体稳定,营造宽松的经济环境和良好的战略机遇。比如,通过完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使得新消费需求得以有效释放,从而拉动供给创新,使得新需求与新供给有效匹配;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提升投资效率,补齐社会短板,进而刺激和营造较大的产品或服务供给空间;通过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新供给产品的生产和投资,等等。
总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中,必须加强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的有效协同,从而保障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