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持人: 徐黎
提问:罗智刚 四川省甘孜州委组织部副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又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呢?
解读:牛先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本国的现实问题,并且在结合的过程中用新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对于我国来讲,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方法,就是有的放矢。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有的放矢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也揭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重要方法。这个方法告诉我们,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需要把握好如下四个环节。
第一,吃透国情。即找准“的”的问题,这需要准确判断所处的发展方位,摸清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主攻方向和奋斗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基础性环节,非常重要。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正是在正确认识到我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之后,才克服了“毕其功于一役”和“二次革命”论的错误,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正确战略,引领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也是在认清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在准确判断了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才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取得跨越式的发展。
吃透国情,看似容易,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习以为常之后,就不去认真观察研究和思考了,把“所见”等同于“事实”,把现象等同于本质,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因为人们受自身经验和认识水平的局限,经常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把局部等同于整体,把个别等同于普遍。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真抓实干作风,推进工作要实打实、硬碰硬,解决问题要雷厉风行、见底见效,面对难题要敢抓敢管、敢于担责。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问题弄得实一点、再实一点,把国情吃得透一些、再透一些,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足、做实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第一个环节的功课。
第二,弄通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围绕人类解放,马克思在考察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发展历史的基础之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揭示了自然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发展规律,阐释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趋势,为人类解放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现程度。
领导干部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就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必须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通过读书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滋养,通过读书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
第三,科学结合。越是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就越是抽象。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它不是针对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时代、哪一个事件的具体论述,而从这些具体的历史事实中抽象出来的认识世界方法。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找不到中国革命的具体方案,更找不到解决新时代中国问题的答案。如果谁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标签到处乱贴,认为贴上标签就是马克思主义了,问题就解决了,那就简直太荒唐了。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僵化的教条;它提供的是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现成的答案。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就是因为我们党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又从中国经济文化落后、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实际出发,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就是因为我们党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自觉革除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地方,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地方,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见,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要重在“结合”上下功夫,只有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事业成功和“本土化”共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一要防止空喊马克思主义口号,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把尺子教条式地去剪裁实践,不顾本地实际,出现“一刀切”的错误;二要防止自负地用经验代替理论,经验主义地“拍脑袋”、瞎指挥、乱下行政命令,发生“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危险。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第四,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的理论品质,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变化,也要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发展,并且形成创新性的理论成果,这个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绽放生命力、结出新果实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生过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重要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最新成果。在新时代,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最根本的就是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总之,吃透国情就是要找准“的”,弄通理论就是要磨利“矢”,科学结合就是要精于“放”,创新发展结出“果”。这四个相互联结就是有的放矢,它们共同构成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