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方向、民族道路、人心凝聚,以及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大计。
坚定文化方向,恪守“先进性”
全会报告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一方面是我们党牢记初心、坚定信仰、坚持正确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团结一致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是保证社会主义文化正确性和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文化永葆生机活力,蓬勃兴盛发展的必要前提。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完善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通过“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鼓舞一切可以鼓舞的士气,确保社会主义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履行文化使命,将“二为”落到实处
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真实的生活,是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必须高于现实生活,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文化还应担负起客观真实反映、记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责任,为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构画蓝图、呐喊助威。
我们要以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服务对象,以文化民、以文育民、以文惠民,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取得最广泛的群众根基,使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同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着眼于打造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稳固而长盛,能够体现时代特色、代表国家水准的精品文化。广大文化战线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旗帜鲜明地讲好中国故事,创造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找准文化高位,增强“软实力”
全会《决定》指出,文化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秉承“一元主导,多元繁荣”的理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地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供文化自身的供给。
一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伟大旗帜。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五大发展理念”等融入社会大课堂,巩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握牢思想的方向盘,培养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材。
二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中关于礼乐教化、修身齐家、治国理政、道德涵养等的论述,对现代社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以及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二是继承发扬红色文化。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革命精髓,是保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精神脊梁。将党史和红色文化纳入文化育人的内容体系,让红色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网络,在全社会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氛围,讲好红色革命历史故事,彰显出红色文化的教育感召力。
四是学习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汲取外来文化精华。我们强调的文化软实力,不是自我封闭、盲目自大,是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原则,批判性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更要重视文化价值的融入和文化发展的融合,创新性开展跨界融合,探索“文化+”新路径,培育新型文化产业,拓宽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视野和新格局。从而确立起具有强大感召力,能够获得国内民众认同、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文化价值观念。
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载体支撑。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创新发展,就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不断优化文化投资布局,向水平较低的区域倾斜。同时,要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企业转型升级,让“互联网+”的新型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作者:陈羽洁 单位:首都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