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全面部署,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就包括文化制度方面的显著优势。今后要把文化继续推向繁荣发展,必须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四字,是相对于两个方面而言的:从理论角度,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理论而言,我们党把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实践角度,相对于过去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和我们曾经尝试过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而言。“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历史起点上的中国特色。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然而我们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是制度设计上的中国特色。我们通过大胆改革,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其他各项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三是发展道路上的中国特色。这条道路就是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开放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决策。四是指导思想上的中国特色。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相继创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接着又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列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施方案,成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党的指导思想。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色和最显著的优势。
文化制度是国家制度体系中一种重要制度,各种制度的统一构成国家制度的完整整体。文化制度依赖于其他制度,没有党的领导制度、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其他各项重要制度,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文化制度。文化制度在国家制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源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特点,体现在:第一,文化是政治。文化提供方向指引、信念支撑、思想动力。第二,文化是环境。文化提供昂扬向上的氛围、长幼有序的道德、团结互助的风尚。第三,文化是形象。高素质的管理者和劳动者、高品位的文化创意和文化产品、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无一不在塑造国家和地方的形象。第四,文化是生活。一部人类生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含量不断增加和质量不断提高的历史,文化日益成为我们基本生活需求。第五,文化是经济。文化对经济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文化本身就是经济。
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特点还进一步体现在,文化是民族的“根家力福”。首先,文化是民族之“根”。我们是一个民族,讲同一种语言,有同样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道德和价值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其次,文化是民族之“家”。一个民族要成为完整的民族,必须有物质家园,这就是国土;还必须有精神家园,这就是文化。再次,文化是民族之“力”。即民族文化生产力、竞争力、传播力、凝聚力、影响力。最后,文化是民族之“福”。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化的幸福生活是不全面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目标指向,应瞄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特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瞄准“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定理想信念,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瞄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瞄准“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瞄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工作导向。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民的精神标识和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第二,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分量越来越重。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4.30%。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均位于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第一梯队。第三,文化在人民生活中的含量和质量越来越高,人民享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第四,文化短板和地区文化短板加速接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展示了中国“制度之治”的伟大魄力、宏伟蓝图和诱人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也必将在坚持中完善,并在坚持和完善中发挥出无可比拟的显著优势。
(作者:周文彰 为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