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关于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当前,智库建设已成为高校热门话题与重点发展方向,然而对于建设什么样的高校智库,如何建设高校智库,依然处于摸索阶段。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认识和体会,谈几点关于如何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建好新型高校智库的思考和建议。

  首先,建设新型高校智库应充分发挥高校已有科研机构的作用。

  智库建设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一个方面,在目前我国高校的“智库热”下,一哄而上,不管是否具备条件都不切实际地建智库,甚至把智库建设放到了学科建设之上,不仅有悖于大学的办学规律,也是对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与其另起炉灶,大张旗鼓地匆忙上阵,不如利用既有阵地,充分发挥现有科研机构的基础和潜能,释放活力。我国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都有较为完备的科研机构层次和布局,数量多,范围广,特别是教育部所属的“2011 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较强的人才队伍、较为集中的问题凝练和一定的决策咨询经验。若以其为基础建设新型高校智库,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发挥现有科研机构作用并不意味着所有高校科研机构都要建成智库。根据科研机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组织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科研机构区分为基础型与智库型两类。对于那些有意愿、有条件、有能力,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密切相关的基地和机构,应当积极引导其向智库方向努力,鼓励教师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建设成专业化的新型高校智库;对于其它以基础学科研究见长的基地和机构,则要求其在做好基础学术研究的同时,适时发挥智库功能,并不强制其向专业化的智库发展。

  高校科研机构转型为高校智库也不意味着“戴帽制”、“终身制”。对于新型高校智库的认定和管理,应当淡化身份,动态管理,能进能退,追求实效。做出实绩的,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知识购买的形式追加支持;做不好的,不再续签,甚至可以摘掉牌子。根据国家需求和科研机构自身发展的变化,允许基础型和智库型机构相互转化。

  第二,建设新型高校智库应充分利用高校既有学科优势。

  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不能对立起来。大学既不能混淆学科与智库的区别,也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必须形成学科建设和新型智库建设螺旋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学科是大学教学、研究和知识分类的基本建制,迄今为止还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离开学科发展,高校智库建设往往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校最优质的科研成果基本来自于自身的优势特色学科,这是高校自身科研实力和学科背景的集中体现。优势特色学科可以为智库建设提供知识支撑、人才支撑、管理支撑和平台支撑,从而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利用高校学科优势还应当充分关注学科交叉。多学科正是高校区别于其它科研机构或智库的独特优势。新兴交叉学科的诞生与发展是科学研究规律的具体体现,以新兴交叉学科为引领能够使得智库工作跳出学科和行业局限,从全局利益出发解决国家重大现实问题;能够以较长的时间跨度来分析问题,对社会中长期发展起到指引作用;能够聚焦现实重大难点问题,为相关各方提供协同攻关的着力点,通过合作共赢、协同创新,保障智库工作的持续高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涉及的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都不是某一个学科可以独立解决的,而需要多学科的系统研究,形成智慧合力。

  第三,建设新型高校智库应切实瞄准重大问题和需求。

  问题导向是智库的一个本质特征。突出问题意识,坚持需求牵引,善于敏锐地发现社会热点难点、重大现实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并能够针对问题聚集起一流的专家队伍,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在国际国内发出“声音”,这是高水平的高校智库建设最基本的要求。

  要做到切实瞄准重大问题和需求,一是要“顶天”。所谓“顶天”,就是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只有紧紧围绕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和重大需求,与时俱进,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智库的价值,智库发展也才会有活力。

  二是要“立地”。所谓“立地”,就是要服务于地方发展需要。除了服务国家需求,高校还应当对所在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献策。这既是全方位落实“四个全面”战略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校地合作,互利共赢。

  三是要注意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近年来,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概念发展迅速,知识理念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乃至价值观、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都在逐渐向新媒体转移。新型高校智库除了要关注传统媒介发声,还应当重视在宣传领域占据话语权,积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并同时拓展自身的宣传渠道。

 

  (作者为教育部社科委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上一篇:历史规律、社会基本矛盾与人的活动的选择性
下一篇:网络新媒体发展需植入伦理考量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