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供给侧改革需扭转观念误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经济领域的最大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以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是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而着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正是要解决目前重点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毋庸讳言,我国的经济结构,一直没有调整到理想状态。从目前看,大致是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少数的产业无法支撑经济持续发展。大量产能过剩集中在钢铁、能源、房地产等少数传统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的初级产品生产领域,短期内的产能非正常增长严重透支环境和需求,造成大干快上和壮士断臂快速切换的经济大起大落。

  二是少数的产品无法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现有的产业格局,极大束缚了产品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无法适应丰富多变的消费需求。大企业占据过多的资源和人才,超量生产出少数大众化产品,抑制了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和产业链延伸。民众出国抢购的奢侈品,大多是国外中小企业生产的小众化产品。

  三是少层次的垄断供应无法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以行政审批为主的产业和市场准入管制,限制了产业发展的多向性和多层性,无法适应多元、多层的消费需求。尽管我国的高铁发展速度和规模世界领先,但始终处于平时运能严重过剩,而节假日尤其是春运期间又一票难求的失衡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是理念问题——我国综合国力弱,要想取胜,只能把力量集中到少数点上,通过制造局部优势来制造亮点;我国市场大、产品标准低,中低收入者多,消费层次低,再烂、再差的商品都有市场,这就强烈刺激了企业的数量扩张欲望;我国的劳动力专业技术低,我们的生产只能集中在和低专业技术相匹配的领域中;我们迫切需要在GDP上尽快超越,就需要不断透支过去和未来,以及环境,同时通过垄断来获取当前收益的最大化……这样的理念,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资源配置体系的集中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功利性和市场监管的垄断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路径。这是一场从理念到行为的重大转变,是一项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方面作用的重大探索,其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需要牺牲部分短期利益,但为了明天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必然的选择。

  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一说到供给侧改革就拿日本马桶盖和感冒药,拿欧洲名牌包说事,不仅永远无法调整好供给侧结构,甚至还会在经历现有产能严重过剩的痛苦后,造成马桶盖、感冒药、名牌包的新一轮大规模产能过剩。太阳能、风能、汽车等产能过剩,就是前车之鉴。供给侧改革的真正着力点,应当针对导致供应结构缺陷的主观因素和客观行为。

  一是均资源。要从“扬长避短”向“取长补短”转变。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资源、要素不要过度集中在少数产业,防止短期产能急剧膨胀,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严重过剩,同时造成其他行业的萧条萎缩。

  二是去管制。要从“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转变。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开放,任何主体都有进入市场的资格和权利,不能以不合适的门槛和条件,把市场搞成少数主体的摇钱树,而让消费者被迫接受价高质次的商品和服务。

  三是反垄断。要从“好大喜强”向“扶贫济弱”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逐利的天性本能地追求垄断,为了抑制这种过度的追求,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反垄断法规,我国也应该对此予以借鉴。绝不能人为设置各种垄断,要确保所有人都有劳动致富的权利和机会;所有人都有根据自身实力和爱好选择消费品和服务的权利和机会。(作者:周汉民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

上一篇:“十三五”规划:协调发展之新机遇、新预期、新思路
下一篇: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