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确保我国社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执笔: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谢志强

  核心阅读

  ■我们党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有效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矛盾和问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牢固。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保证了社会大局稳定。

  ■我们党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有效抓住并破解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问题,有力促进整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井然有序。

  通常来说,变革与稳定是矛盾的。变革意味着平衡被打破,稳定意味着平衡的形成。没有变革,事物不能发展;没有稳定,发展缺乏基本前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在不断变革中保持稳定,又在保持稳定中不断推进变革,实现二者有机统一,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从根本上说,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完全正确,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巨大优势。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确保国家得到有效治理,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成为社会稳定的根本政治保证。同时,我们党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激活发展动能,为变革与进步提供强大动力。

  立足中国实际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中国有着5000多年不曾间断的文明发展史,有着近14亿人口和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是56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家园。没有哪个国家具有中国这样的国情。我们要不断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照谁的模式办?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要兼顾变革与稳定,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必须依据自己的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形成科学的战略、找到有效的方法。

  我们党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准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正确方针,为我国在持续变革中保持稳定提供了理论指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着力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我们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正确处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而确保改革开放既具有不竭动力又行稳致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强调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采取“六稳”等一系列举措着力平衡好各种关系,以改革开放的新进展巩固经济社会稳定大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广泛凝聚共识中铸牢思想根基

  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中深刻转型。我们确立起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利益格局都发生深刻变化,社会阶层更加多样,利益关系日趋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也随之更加多元多变。在意识形态领域,社会思潮纷纭激荡,主流意识与多样化社会意识并存,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思想观念相互交织,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应当说,类似的情形,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碰到过。有的国家正是由于没有处理好价值观念上的分歧,致使社会矛盾增多、不稳定因素增加,甚至造成思想混乱、社会动荡。

  越是意见纷纭、众声喧哗,越需要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全体人民沿着正确方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确保改革开放行稳致远。为此,我们党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其中就包括思想上的团结。后来又强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党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牢固。这为实现变革和稳定的有机统一提供了重要思想保障。

  通过发展夯实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社会的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中国古人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没有生产力发展,就不能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如果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就会影响社会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使改革开放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保证了社会大局稳定。随着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在经济稳中向好、社会总体稳定的同时,各种风险挑战也不断显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并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拥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奠定了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卓有成效地巩固和发展了社会稳定大局。

  以科学思维方式破解经济社会难题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必须以科学思维方式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才能找准工作重点,有效解决矛盾。我们党坚持唯物辩证法,既深刻认识到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又深刻认识到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有坚实基础。我们党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成功抓住并破解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问题。比如,始终关注“三农”问题,着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保障和改善了农民生活,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打下坚实基础;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集约规模经营,夯实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又如,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再如,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持续保持比较充分的就业,实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民生之本得以巩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在这一总目标指引下,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应对各种社会矛盾的本领,推进社会治理理念现代化、社会治理工作布局现代化、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使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健全、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社会风险有效化解、社会生态得到优化,有力促进整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井然有序。

上一篇: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下一篇:实现稳定与发展的动态平衡(大家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