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

      寇 瑶

    【摘要】随着启蒙运动所开启的现代社会的到来,文化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的辩证关系被打破,他律性特征不断被加强,在这一背景下,文化与经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文化产业的出现成为一种历史必然。尽管文化产业存在着标准化、商品化等弊端,但文化产业在文化的平民化和民主化进程中、在丰富和满足大众精神生活需求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时代的变迁使得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只能借助于这一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播,因此其存在是合理的,且昭示着未来文化发展的显性特质。

    【关键词】文化产业 自律性 他律性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最初是指与物质生活相关的领域,直到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把文化与哲学及思想修养联系起来,此时文化不仅指物质领域的成就,也指精神领域的成就,这就为以后的文化专指精英文化留下了伏笔。这里的精英文化也可以理解为艺术。文化艺术最初起源于巫术,随着历史的发展,艺术逐渐摆脱巫术,之后又依附于宗教,受神学的统治。直到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艺术才逐渐从社会中脱离出来,获得独立的地位,成为一种自为的存在,获得自律性。具有自律性艺术是资产阶级自由意识的产物。艺术自律性的生成得益于资产阶级进步的人道思想。但随着社会日益受工具理性的支配,艺术的他律性特征即受外在的政治、经济、技术等影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被强化,尤其是复制技术及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以前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得以大批量的复制和传播,新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创作和表现形式。艺术品的生产也采取工业化的标准化模式,其产品也同普通商品类似可以在市场上大批量的售卖,具有了标准化、商品化的特征。当文化与技术结合,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其产品时,具有独特性的艺术就演化为文化产业。正是基于此,文化产业一开始遭到激烈的批判和否定,尽管如此,在实践中文化产业以势不可挡的态势迅速发展,并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支柱性产业。实践中的逆转,使得理论上对文化产业的批判逐渐转向认同,文化产业在理论上经历了一种从批判性的概念到客观的中性的历史文化现象递嬗的过程。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时代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都只能借助于文化产业这一形式才能得以保存和传播,文化产业在文化的平民化和民主化进程中、在丰富和满足大众精神生活需求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成为未来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化的自律性与他律性

      关于文化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对文化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是在文化产业兴起之前,虽然对文化的理解各异,但几乎都把文化理解为高雅文化、精英文化。直到20世纪90年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并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支柱性产业,才彻底扭转这一局面。

       把文化理解为高雅文化可以追溯到作为诗人、哲学家、语言学家及民族主义者的德国人赫尔德。赫尔德虽然没有用过文化这个词,但是他的思想体系都是围绕这个词展开,他描述了文化定义中的几个特点,即单一深奥、难以界定,能体现生活方式的总体性,对人类事务的科学家而言,有着同情人们的绝对必要性。赫尔德的一个观点,即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由于其本身的独特性而充满活力、引人注目。他认为鲜活的精神和人类的力量是文化的内容,在这一点上,赫尔德被称之为文化相对论者,相对论者认为所有的人类文化价值都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语境,只有本土的、暂时的意义,因此,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也就是说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的文化模式。赫尔德的文化相对论观点对于文化的定义起了非常关键的一步。“这是文化定义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任何对整个生活方式的真实性和独立性的认识都会使我们尊重事物本身的面貌。”①赫尔德的文化定义强调文化的独特性,每一民族的文化仅仅为本民族所特有,不为其他民族所有,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体现了文化的区分功能。他认为文化是生活方式的总和,通过其本民族的诗歌和艺术为人所理解和接受。

      与赫尔德同时代的德国人席勒也在这一意义上使用文化概念。席勒是第一个发现每一个体身上都具有浪漫主义的因素,每个人的生活都包含有他应该努力成为他一部分的艺术品。故此席勒提出文化就是高雅艺术,席勒认为,人的潜质不可能在商业、贸易占据的文明中实现,换言之,大众文化不可能实现人的独特个性,而艺术则可以实现人的潜质。关于文化的概念始终都充满着争议。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法国大革命失败,政治文化中心转移到英国才得以改善。之后,关于文化的意义逐渐稳固下来。

      阿诺德对文化意义的确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是英国学术史上最有名的文化理论家,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这一关于文化的圣书中,阿诺德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虽然他对文化的阐述很模糊,没有给出明确的概念,但是他揭示了文化的特质,文化的特征不是包含艺术就是提供艺术基础,尤其是提供道德艺术的基础。文化从古代开始就与高尚的精神生活紧密联系,尤其是受启蒙运动的影响,从赫尔德一直到阿诺德都把文化看成是一种具有自律性的高雅文化。

      随着资本主义飞速发展,商业在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此时文化呈现出对立的特征,即由自身规律所决定的自律性特征及由政治经济所决定的他律性特征。文化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的辩证关系被打破,且他律性特征不断被加强,文化的精神内涵被现实的政治、经济逐渐的撕裂、消解。文化的创作受交换价值的支配,遵循交换价值规律。为了大批量的生产,文化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流水线模式,其结果便是具有独特性的艺术成为标准化的文化工业,其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及创造性被标准化、程式化的文化商品所代替。

      文化与政治、经济紧密联系,因此文化必然受其影响。就文化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的关系而言,是一种辩证关系,既要展现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性及各种表现形式,又要展现高雅文化及艺术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文化既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又必然受外在的政治、经济、科技的影响。文化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文化艺术的创作形式必然会受现代科技的影响,文化与技术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必然会使得艺术的发展偏离自身的规律,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平衡这种结合所带来的利与弊、得与失,不能因为文化产业有负面作用就彻底否定。文化产业的出现是一种历史逻辑,也是未来文化发展的显性特征。

      文化产业的兴起

      20世纪以来,文化产业凭借高科技手段迅速崛起,对传统的精英文化构成了严重的挑战,文化概念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不仅仅指精英文化,也指文化产业,并且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成为一种显学。

     “文化产业”这一概念首先应追溯到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在这本著作中,本雅明指出随着复制技术的出现而引发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即照相摄影、留声机、电影等复制技术的发明改变了传统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原来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得以大批量的复制和传播,对于这一现象本雅明是持肯定的态度。

      1947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其合著《启蒙辩证法》中第一次使用了“文化工业”(根据语境的变化,这里的文化工业也可理解为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一开始在草稿中阿多诺使用“大众文化”一词,后来改为“文化工业”。对此阿多诺解释到,“‘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这个术语可能是在《启蒙辩证法》这本书中首先使用的。霍克海默和我于1947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了该书。在我们的草稿中,我们使用的是‘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大众文化的倡导者认为,它是这样一种文化,仿佛同时从大众本身产生出来似的,是流行艺术的当代形式。我们为了从一开始就避免与此一致的解释,就采用‘文化工业’代替了它。”②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是由工具理性的同一化逻辑所造成的,是工具理性与资本逻辑合谋的产物。把“文化工业”看成是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因此文化工业具有同质化、标准化、商品化及意识形态的特征。所以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并不是为大众服务的,反而大众却受文化工业的控制,正是基于此,对文化工业所导致人的异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之后,20世纪70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一改法兰克福学派的悲观主义论调,提出两种经济理论即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金融经济中流通的是货币和财富,金融经济是中心化和同质化的需要,而文化经济则是意义和快感的传播。该学派认为我们生活在工业化的社会中,所以大众文化肯定是一种工业化文化,那么这种工业文化既指符号学资源或文化资源,也指物质资源,它们是金融经济与文化经济二者共同的商品。伯明翰学派对文化产业的肯定可以看作是对法兰克福学派的一种“纠偏”。文化产业在理论上的变化是对实践中文化产业悄然发展的一种回应。二战之后,英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当时英国传统工业模式难以适应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新兴工业结构,于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了英国,美国、欧盟、日韩等国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其本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文化产业在学理层面的争论演化到一定程度,其理论上的论争势必要被实践中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所替代。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概念是在批判文化工业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产业是建立在以复制技术为特征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及大众文化消费的基础上。文化产品也像普通商品那样,与当代大工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标准化、程式化的方式被批量生产出来,并通过电影、电视、广播等现代媒介系统传递给消费者,是处于消费时代并由消费意识来引导的文化现象。“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两种属性,经济价值源自其文化价值,其特征可以归结为商品化、标准化、意识形态化等。

      “文化产业”在理论上经历了一种从批判性的概念到客观的中性的历史文化现象递嬗的过程。在实践中,20世纪90年代在发达国家异军突起,并成这些国家竞争力的核心部分。美国、欧盟、日韩等国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本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从国家层面上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除了发达国家外,在其他国家,文化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未来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产业化

      文化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是二十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必然。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显性的文化模式,在文化发展中已占据了主流地位。我们所处的时代已不同于阿多诺的时代,具体语境的差异使人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及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应与时俱进,不能一味的否定和批判文化产业。当前,文化产业无论从理论争论还是实践运作来看,都是一个不容忽视且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及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必须借助于文化产业这样具体的文化存在方式。我们的时代已经到了不能脱离文化产业去抽象地谈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都只有获得它的当代形态,通过并借助于文化产业这样的媒介系统才能存在和传播。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存在方式,而且文化产业在科技的参与下呈现出多样性和创新性。正如沃林所言:“在最近二十多年里,远在阿多诺理论视野之外的一整套‘流行’样式和文化形式:流行音乐、摄影,甚至电视的某些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新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把它们直接归入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来的‘文化工业’之下是一种过于草率的做法。”③

      文化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并成为这些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很重要的比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得较晚。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对外交流的深入,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逐渐进入中国的市场,在其影响下,中国的文化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文化产业作为一支新秀异军突起,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当代中国,文化产业既承载着发展经济的重要责任,更承载着发展现代文化的重要使命。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产生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以普通大众为对象,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市场需要批量生产的、注重人们感性娱乐的文化。文化产业的兴起一方面使文化从属于少数精英的局面被打破了,文化从金字塔中走出来,走向普通大众,使得普通大众也能享受到精神文化的成果,推动了文化的平民化和民主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当然是传统文化所无法比拟的。文化产业虽然是按照工业化的模式来生产,但并不是铁板一块,其本身也具有多样性,以丰富和满足大众的精神生活。大众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文化产业,而是对其进行解码,来创造自己的亚文化,在文化产业的生产中,大众表现出创造性和主动性。这些都是文化产业积极的一面。当然文化产业的确具有商品化、标准化的特征,这些特征必然会降低文化艺术的严肃性和批判性,从而会减弱文化艺术对社会的精神和道德引领作用,但不能因此完全抹杀文化产业的功能。当今时代,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代社会文化艺术传播必须依靠的平台和载体,这一点毋庸置疑,文化产业是未来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当代,艺术与资本结合,借助于资本的实力,才能打造更多的艺术精品,既能够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使文化艺术很好地传承下去,又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让艺术为资本所绑架。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文化产业的商品性及精神内涵,只有这样文化产业才能健康、良性的发展,真正能够起到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本文系2015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和2014陕西省教育厅人文专项“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C014,14JK1329)

    【注释】

    ①[英]佛雷德·英格利斯:《文化》,韩启群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页。

    ②[美]马丁·杰伊:《阿多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83页。 

    ③[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张国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31页。

上一篇:“亲”与“清”是新型政商关系的本质要求
下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伦理建设如何契合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