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县域生态建设的问题与路径

党的十八大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已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色调,是指导各地发展路径、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遵循。县作为我国基本的行政单元和经济文化单元,是我国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支撑点。县域生态环境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基,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路径选择
  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具体到县域层面,伴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县域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生态自觉,生态理念淡化,没有树立牢固的绿色GDP观念;过度开发,耕地、湿地、森林、矿产等资源严重透支,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下降,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招商引资门槛过低,引进了一些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甚至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县域内工业污染日益严重;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地膜,造成土壤污染、食品安全等农业生态问题;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垃圾乱堆乱放、污水随意排放现象普遍存在,扩大了城乡间的面源污染;县域财力有限,用于环保投入不足,环保设施滞后、治污力度不大,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搞好县域生态建设,关键是树立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视野,加快构建要素完备、机制健全、共治善治的大生态发展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承担环境建设主体责任,是各级政府的基本义务和重要功能。做好县域主体功能区划,引导各功能区明确发展方向和定位,在发展上有所侧重,在产业上有所取舍,促进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和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推进一、二、三产业的绿色循环发展,坚决守住生态底线,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和市场出清步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同时,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等生态关联产业,通过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和发展优势。
  加快构建生态治理体系。坚持“边治理边发展”,“既不欠新账又要还旧账”,突出山、水、地、气的系统联动治理。把绿色植被作为城市之肺和生态之基,广泛植树造绿,构建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县域绿色生态屏障。保障供水,治理污水,推广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着力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系统。坚持保护优先、修复为主,优化开发格局,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最大限度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有效修补“生态伤疤”。切实解决废气、粉尘、透气问题,提高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
  加快构建生态城镇发展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走绿色城镇化之路。不搞千城一面,不贪大求洋,注重维护原始生态系统和适宜的生产生活尺度。在城市中加快发展新型低碳社区,大力推广太阳能、地源热泵、雨水回收等节能技术应用;在农村,加快沼气应用、养殖无害化处理、农作物循环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等推广,以饮水安全、清洁家园、改厨改厕工程为突破口,着力改善农村生产居住环境。
  加快构建生态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动员机制,普及生态文化理念,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唤醒人性中的生态良心和生态意识,实现从“山中有生态向心中有生态的转变”,推动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扎实开展。构建法制保障机制,通过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严格环境准入机制,强化环评前置审批,达标和总量双线控制管理,实行“先算后审再批”的环评审批程序。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不利于生态建设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准落户,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健全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治理等体现生态文明状况的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内容。建立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严格实行环保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公民在生态建设中的法律责任。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青州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为古九州之一,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在经济新常态下,青州市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立市,努力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青州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和最亮丽的名片。
  根植绿色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上既遵从经济理性,更遵从“生态理性”,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坚守生态底线,捍卫生态环境,拒绝危害百姓生命健康的“带血”的GDP。大力弘扬“绿色接力棒精神”,一届接着一届干,下决心守住青州的青山、绿水、蓝天。
  发展绿色产业。扎实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低耗、低排、高效的循环经济,着力培植发展绿色产业集群。青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园和生物基产业园成为新的增长点,花卉和有机农业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基于良好的生态基底,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养老养生等健康产业,努力建设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高地和全域美丽的人居福地。
  营造绿色生活。实施城市雨污分流、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工程,全力建设海绵城市,成功创建成为国家节水型城市。加大城市新建项目中对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推进低碳社区建设。推进城乡生态共建共享,广泛开展美丽乡村、文明乡村创建,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采用“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模式,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倡导绿色出行、低碳出行,在山东省内率先建成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营系统,投放公共自行车10000辆。
  实施绿色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共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确保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以铁的手腕强力推进消灭污水直排、自备井整治、河道生态修复、推行“煤改气”、整治空气异味、淘汰黄标车、防控城市扬尘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等八大战役。先后对500多家企业实施了转产或淘汰关停,石灰石矿山企业由595家压减整合到9家。实施县域生态修复和再造工程,对废弃矿坑整平利用建成工业园区,积极进行农田土壤改良。对区域内三条过境河流进行全面整治提升,打造生态走廊和沿河产业带,其中弥河被评为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水利风景区。
  筑牢绿色屏障。加大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力度,将700平方公里的西南山区作为生态保育带和功能涵养区,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坚持用法治和制度进行生态保护,先后出台云驼风景区保护、饮用水源地保护、古城保护修复建设、西南山区生态保护等四个人大代表决议,设立了不可逾越的“高压线”。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每年绿化荒山5万亩,将25万亩宜林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青州市委书记)

 
上一篇:我国城市发展转型亟待突破六大瓶颈
下一篇:新型政商关系要求领导干部有四种意识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