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准确划分中国中产阶层需要多元指标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李春玲

  瑞信指标不能准确划分中国中产阶层

  2015年10月13日瑞信(Credit Suisse)研究院发布了2015年度《全球财富报告》,吸引世界各大媒体广泛报道的一个内容是:中国的中产阶层人数为全球之冠,高达1.09亿人。瑞信是以何标准来定义中国中产阶层的呢?根据瑞信《全球财富报告》数据说明,他们是以个人净资产(Individual Net Worth)的多少作为划分标准,个人净资产的具体定义是市场估价的金融资产(如储蓄、股票等)和非金融资产(主要是房产和土地)并减去负债。瑞信首先确定美国中产阶层的个人净资产的上限和下限,并以此作为全球中产阶层(包括中国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瑞信报告指出,美国个人净资产在5万美元至50万美元之间的人即为中产阶层。以美国的5-50万美元为基准,再以IMF版本的购买力平价(PPP)进行汇率换算,个人净资产在2.8-28万美元的中国人,就是中产阶层大军的一员。以美元兑人民币1比6.3的汇率计算,个人资产(包括所有房产、股票、存款等并排除房贷等债务)在17.63万-176.3万元的中国人就算是中产阶层。瑞信就是根据这一标准估计全球共有6.64亿中产阶层,其中排名第一的中国有1.09亿中产阶层,第二位的美国有9千2百万中产阶层,第三位的日本有6千2百万中产阶层。瑞信认为,以个人财产而不是收入定义中产阶层更加合适,因为财产比收入更能体现个人稳定的、长期的生活状态,收入有可能因各种因素发生高低波动,而财产更可能抵御经济风险和通货膨胀。

  瑞信提出财产是比收入更好的划分中产阶层的指标,有一定的道理,的确财产是比收入更加稳定的指标。瑞信把美国中产阶层财产指标作为全球中产阶层分类标准,也是一种可行的策略,毕竟在许多方面美国社会是各个国家的参照系。但同时这样的做法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个问题:全球统一的划分指标不一定适合所有国家。5-50万美元经购买力平价转换为约18-180万人民币,作为中国中产阶层个人财产标准的下限和上限显然太低。

  中国的中产阶层大多集中于大城市,而在大城市拥有18-180万财产的人,可能还买不起房子,或买了房子但承受着房贷的沉重压力,他们很难有身为中产阶层的认知。在北上广和许多省会城市,一个人拥有一套住房往往就意味着他的财产价值超过180万。根据瑞信的财产划分标准,这个人就步入了上层阶层的队伍。而在这些城市里拥有价值超过180万住房的人,很少有人会承认他们是上层阶层,甚至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承认他们达到了中产阶层的生活水平。

  为什么达到美国中产阶层财产水平的中国人不认可他们是中产阶层?难道在中国成为中产阶层的财产门槛要求更高?恐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如此。这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中国的资产泡沫严重(尤其是房地产泡沫),而欧美等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资产泡沫破碎,对某些资产有所低估。货币汇率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经历了多年升值(目前承受巨大的贬值压力),而日元和欧元近年来则大幅度贬值。因此,中国人的房产价值和储蓄目前都处于估值的高点,而其长期价值及其对未来中产阶层生活地位的保障则不那么确定。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储蓄率高于大多数国家,如果依据银行存款来统计财产,中国人比美国人有钱。但是,中国人之所以偏好储蓄而非消费,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保障未来生活。虽然目前中国的养老和医疗保障覆盖率越来越高,但保障水平偏低。单纯依靠养老金,很难保障中产阶层生活水平在退休后不下降。医保也只能支付最基本的医疗费用,许多医药费(特别是重大疾病的医药费)还需要个人承担。这说明,中国中产阶层要保障其长期稳定的生活水平的确需要比美国中产阶层更多的财产。

  另外,中国的收入差距和财富分配不平等远大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欧美发达国家,中产阶层的收入和财富水平大多集中于收入和财富分布的中位数或均值附近。而中国由于收入差距和财富分配不均较严重,中产阶层内部的差距会比较大,因此中产阶层的财产标准的下限与上限之间的距离也会比较大。如果设定中产阶层的财产标准的下限为18万,那么其上限绝不止180万。总之,在目前情况下,瑞信设计的全球中产阶层的财富标准不能准确划分中国中产阶层。

定义中国中产阶层,需要多元指标

  在讨论中产阶层定义和划分标准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需要解答:个人财富是否是划分中产阶层的准确标准。学术界存在不同的中产阶层定义,划分中产阶层的标准也多种多样,而且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对中产阶层概念的理解也不同。上世纪50、60年代,在欧美发达国家,白领职业人群迅速壮大,这一时期的理论家所说的中产阶层主要是指白领职业人群,他们取代工人阶级成为人数最多的社会群体,理论家认为他们是处于上层阶层与下层阶层之间的中间阶级。

  进入本世纪以来,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欧美社会,白领职业人群已成为社会中的绝大多数,社会福利保障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许多蓝领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也白领化,白领与蓝领的职业区分不再适合作为中产阶层与下层阶层的绝对分割界限,一些收入处于中等水平并且就业稳定的蓝领工人也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欧美学者倾向于采用经济标准(收入或财产)来划分中产阶层。不过,个人或家庭财产数据较难收集,而收入数据相对较易获得,所以多数情况下,学者是采用收入标准来定义中产阶层。

  然而,中国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在这些国家,白领职业人群还未达到社会的多数,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高等教育还未普及,白领与蓝领职业在社会声望、教育水平、生活状态和就业稳定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单纯以收入或财产来定义中产阶层并不适合,这也是为什么某些学者和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划分中产阶层的收入标准,都没有获得社会认可。在现阶段定义中国中产阶层,职业是比收入或财产更重要的指标,但是,白领职业也未必确保一个人能获得中产身份。目前有许多从事低层白领职业的年轻人,其收入水平、生活和就业状态是蓝领化的(即所谓“农民工化”)。要更准确地划分中国中产阶层,需要多元指标,比如职业(白领职业)、教育(中等以上文化水平)和收入(中等及以上收入),即中产阶层成员是拥有较高文化水平、中等及以上收入水平、从事白领职业的人。

  依据上述三个指标,作者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 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CASS-CSS),估计中产阶层在16岁至70岁劳动人口中的比例为7.7%,实际人数约为9千万。2011年至今已过去五年,中国中产阶层的比例和人数应该有所增长。虽然瑞信的中产阶层划分标准不准确,但它估计的中国中产阶层的比例和人数应该与实际情况差距不远。


上一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点
下一篇:我国智库建设发展趋势前瞻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