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守正创新做好中国故事的文艺表达

  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些重要论述,把中国文艺的发展和国家乃至整个人类进步的大势关联起来,凸显了文艺在记录和表达波澜壮阔的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国际形象、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魅力中的独特作用。我们要善于用中国的艺术语言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既要有责任担当,也要实事求是,更要坚持守正创新,做到不忘初心和改革创新的辩证统一。

  一、坚持不忘初心,站稳国家立场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用文艺讲好中国故事,就要组织精彩、精炼的文艺载体,创作经典的文艺作品,让上下5000年的中华灿烂文明在世界舞台绽放,使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实践,成为向世界表达中国故事的思想内核、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标识,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

  用文艺讲好中国故事,要站在国家的立场传播中国文化、介绍中国道路、维护国家利益、树立国家形象。要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加深世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了解,增强各国对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认识,生动展现一个和平发展、多姿多彩、文明进步的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于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文艺作为传播载体,有其自身的创作规律和内在要求。文艺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风云中,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就没有生命力。在讲好中国故事这个大命题上,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发现和收集中国故事,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向世界讴歌时代的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

  二、坚持实事求是,力戒浮躁之风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一些文艺创作急功近利,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快餐式消费、解构经典、歪曲英雄、假大空虚。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克服浮躁这个顽疾,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要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展现出中国人民真实的精神风貌、价值观,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中国故事是由一个个中国人的故事汇聚而成的,只有更多选取鲜活的带有人情味的故事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激励人。文艺作品要更多表现人类最基本的感情。善于在作品中载入情感元素,丰富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围绕共同的价值追求做文章,从而引发不同受众的情感和价值共鸣。要能够产生一定的话题效应,为受众探知与体认彼此之间的价值取向提供载体,也为文艺作品的多次传播注入养分。

  不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而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古今中外,但凡经典的文艺作品,都是因为根扎得深、讲得透,足够真诚和真实,所以时隔多载,仍然能够使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人产生强烈共鸣,这就是经典的魅力。相较之下,那些“注水剧”“雷同剧”“奇葩剧”的病灶就在于胡编乱造、闭门造车、无病呻吟,彻底切断了与现实生活的真诚对话。架空历史与现实、架空细节与背景的文艺作品,就算“包装”再好,也只能热闹一时。

  在向世界讲述正面积极的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要让文艺批评鞭策文艺表达。文艺批评要做“磨刀石”不做“裹脚布”,拒绝让文艺批判成为“商业吹捧”,拒绝文艺鉴赏“失明”,文艺批判“失声”,文艺水平“失真”,坚决杜绝过度宣传和炒作而丧失“文艺批评威信”。

  三、坚持开放包容,尊重文化差异

  讲好中国故事是为了让中国故事更好地在国外传播。因此,让文艺作品中所承载的中国故事能够顺利跨越语言、文化障碍和意识形态隔膜,让中国故事“走近”和“走进”目标群体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西方价值和话语体系中,理性与情感、自由与责任、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等往往分裂对立。因此,我们在探索中国故事的文艺表达时,一定要针对不同国别受众群体的特点探索精准的方式和技巧,在事实选取、话语表达、讲述方式等方面都需要针对不同对象有所区别,力争做到文以载道、言以文远、联结转化、融通中外。

  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文化之间的差异。跨文化传播时,必须准确把握双方的差异,在角色造型、人物对白、情节架构、典型塑造方面进行一定的创新,更多采用画面、动作场景以及信息相对明晰的话语来完成故事的讲述。要充分考虑对象国受众在思维和认知方式方面的差异。讲述中国故事不能自说自话,需要了解国外受众的关切和接受习惯,善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要重视视听符号、叙事方式、表达手段的积极创新。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类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

  四、坚持改革创新,紧跟时代步伐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近年来,文艺事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一批好作品。但与此同时,从大舞台到小荧屏,也出现了一种传统过重、创新不足的现象,一些“新瓶装旧酒”的行为,难免让人审美疲劳。这样的作品难以触动人心,又何言在世界和历史舞台上留下印记呢?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努力创作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作品。

  文艺工作者要始终站在时代潮头,保持积极向上、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当下的社会变迁之快、境况之新、形态之丰富,早已和过去大相径庭。人们的气质形象、精神追求、审美趣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生逢这个壮阔时代,见证历史重要变迁,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在场,还要站在前列、站在高位。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好中国风貌,不能为迎合某些外国人的需要而用“奇闻逸事”来博人眼球,也不能整天缠斗在“宫廷妻妾”的故纸堆里大做文章,而必须将目光投注到我们身边的生活、我们所处的时代。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进而用精品佳作为人民画像、为时代放歌,推动中国文艺更快地从高原迈向高峰,从民族走向世界。

  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值得书写和讴歌的伟大时代。我们身边既不缺乏轰轰烈烈的宏大叙事,亦不缺乏“小而美、细而暖”的感人细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的拼搏热情,“一带一路”展现的世界胸怀,“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变化,“打虎拍蝇”塑造的风清气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绘就的生态蓝图,都是前所未有的时代景象。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16年,把论文写满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以海岛为家,与孤独作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生存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奉献给了祖国海岛事业的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在万米高空突然发生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紧急状况下果断应对,带领机组成员临危不乱、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的英雄机长刘传健……都是激昂跳动的奋斗人生。这些体现新时代特色的模范人物和传奇故事,是当代中国文艺创作最鲜活的题材。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在这样的时代题材上深耕细作,才能产生一批既让人耳目一新又含义隽永的精品力作。

  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兴起,为对外传播带来新机遇,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绝佳平台。文艺创新必须善于在内容和方法上与时俱进,紧盯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前沿,高度关注互联网传播的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趋势,不断适应和驾驭新技术。这样才能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在国际舞台上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邱爱金

上一篇: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
下一篇:人民要论:在大变局中把握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