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伟大的历史征程

□ 李忠杰

新华要论

● 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首先是解放思想的征程,是思想觉醒的征程。

●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体制的变革。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包含着三个方面: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1978年12月18日,一个特殊的会议在北京京西宾馆三楼的第一会议室开始。2018年12月18日,一个隆重的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两个会议相隔40年,但却被一条红线连在一起,这就是改革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40年筚路蓝缕、探索搏击,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现在,这一伟大征程已经永载中华民族和人类历史的史册。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征程?我们是怎样走过这个征程的?

思想觉醒的伟大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中国人民极为崇敬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赞扬中华文明、关注中国命运的同时,也对中国有过极为冷峻的评价,甚至把19世纪的中国称为“活的化石”“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确实,中国辉煌过、激昂过,但当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将欧洲国家从长达千年的沉睡中唤醒的时候,中国却呼呼大睡了。

但是中国并没有一直沉睡下去。中国的有识之士、进步力量,一直在竭力唤醒沉睡中的巨龙和雄狮。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中国曾经有过多次思想的觉醒。而最近的一次,就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伟大觉醒。这一觉醒,开启了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伟大征程,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当1977和1978年,570万和610万年轻人先后参加高考时,整整一代人都感叹10年间就像做了一场梦。梦醒了,时间和青春也流逝了。因此,几乎人人都发奋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中贡献青春、实现价值。

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理论动态》和《光明日报》上先后发表时,犹如石破天惊,唤醒了更多在旧教条、旧框框、旧戒律中沉睡的人们。胡福明作为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代表人物受到表彰,这是理论界的光荣,也是江苏人民的光荣。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是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连在会场上倒水的服务员都不知道开的什么会。但当会议公报发表时,人们却从中读出了喜鹊的鸣唱、春潮的涌动。这次在36天工作会议基础上召开的中央全会,树立了一个崭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内也一度出现严峻局势。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改革开放还要不要坚持下去?还能不能坚持下去?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抉择。

1992年年初,在历史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刻,88岁高龄的邓小平,乘坐专列,悄然出京,一路奔驰南下,视察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并发表重要谈话。这些谈话,科学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给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指明了方向。南方谈话犹如强劲的东风,催开了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春天,成为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又一次伟大觉醒。

所以,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首先是解放思想的征程,是思想觉醒的征程。正是在思想觉醒的基础上,才有了“松绑”“搞活”,才有了人的解放,才有了体制变革,才有了中国社会面貌的历史性变化。

随着伟大觉醒的发展和深入,我们铸就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随着伟大觉醒的发展和深入,我们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社会变革的伟大征程

《周易·革卦·彖传》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里所说的革命,就是指变革天命。中华民族虽曾不时沉睡,但也不乏变革精神。数千年来,中国曾经发生过很多次变法变革图强运动。

改革开放,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党和国家一直把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当今中国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伴随着第二次革命长大、度过或变老的,也就是说,或长或短,都亲身经历了这场伟大的革命、伟大的变革。其中多数人,都直接参与了改革开放的事业,并把自己的命运与改革开放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种社会变革,并不是急风暴雨式、群众运动式的,而是在形式上比较平和,甚至有点“润物细无声”的味道。似乎在不知不觉中,中国社会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比如,“文化大革命”中,青年人最时髦的服装是草绿色军装。到改革开放前,大街上的主要服装,还是灰色的中山装。但1978年前后,人们不难发现,街头的服装开始多样化了,女同胞们开始注重穿着打扮,经常追赶时髦的服装。在城市,卷发和电烫发型开始时兴。改革开放,赋予了人们选择服饰、美化生活的权利。从原来只能穿中山装,到现在把西装作为正装,这种似乎不起眼的变化,反映的是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后面隐藏的,则是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是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

更大的变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体制的变革,尤其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长期以来,无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还是世界各国的通常观念;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

新中国成立后,参照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建立起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好处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弊端是“大家都不能自主干事”,社会缺乏动力和活力。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发展市场经济。

当大多数人还视“市场经济”为洪水猛兽的时候,邓小平,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从1979年开始,先后6次论述了市场经济问题。到1992年的南方谈话,再一次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提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党的目标可以有三种选择,“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随后召开的十四大,作出了三项影响深远的决策,其中之一,就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社会的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40年改革开放,40年伟大变革,使中国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使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发生了重大转变。因此,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探索创新的伟大征程

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也是探索创新的伟大征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的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道出了住房对于天下之人的重要价值。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城镇居民住房基本上是房屋公有、国家分配,其中夹杂着非常复杂的产权形式。但住房建设始终不能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3.6平方米,缺房户达869万,占城市总户数的47.5%。至于农村的居民住房,大多靠农民自己解决。

实践表明,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完全靠国家包下来、实行福利分配的路子走不通。要真正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就不能不实行改革。

从1980年起,先后提出或试点过多种方案。最初,曾考虑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1982年,设计了“三三制”的补贴出售新建住房方案,即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各承担1/3。1986年,试行“提租补贴、租售结合、以租促售、配套改革”。后来,开启城镇住房商品化的大门。到1998年底,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使城镇住房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通过改革,逐步建立了收入高的家庭购买或租赁市场价商品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或普通商品住房、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的住房供应体系。住房制度改革的最大成果,是绝大多数城镇居民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住房条件也不断改善。

但随之出现的房价疯涨问题,给社会带来了极为复杂的影响。国家多次出台文件和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房地产市场逐步趋于平稳。但如何进一步破解房改难题,依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住房制度改革,是攻坚克难的典型。其他所有领域的改革,也都经历了艰难的探索。40年征程中的大量成就,都是这样在探索和创新中产生的。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先后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从与老百姓直接相关的事情上来看。改革户籍制度,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在计划生育制度上,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6年1月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正式实施,明确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这一政策调整,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普遍欢迎。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等,都是重大的探索创新,都成为伟大征程上可圈可点的重要成果。

走向世界的伟大征程

改革与开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改革的同时,中国对世界的大门也逐渐打开。对外开放,像改革一样,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基本国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显著特征。

1978年春夏,中国高层组织了两个赴国外考察团。一个是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有杨波、钱正英等参加的西欧考察团。另一个是李一氓为团长,有于光远、乔石等参加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考察团。

组成这样的考察团出国,这在共和国的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代表团在5国先后访问了25个城市,参观了80多个工厂、矿山、港口、农场、大学及科研单位,同这些国家的政府领导人及各界人士进行广泛接触。

考察团一路考察,一路议论。开眼看世界,深感世界之大、变化之快,中国不应自我封闭,而应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吸引外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考察团回国后,分别撰写了很有分量的考察报告,上交中央,受到中央决策层的重视。随后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又专门印发了一批国外境外经济快速发展的参考材料。这些材料开阔了大家的眼界和思路,使高层领导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随后,长期封闭半封闭的大门开始打开缝隙,中国一步步走向世界。

出国留学,这是当今很多学生的自愿选择,已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独特渠道、形式和标志。

改革开放的浪潮在中国兴起之后,急需大量人才,更需睁开眼睛认识世界、学习世界。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作出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强调:“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教育部要研究一下,花多少钱,值得。今年三四千,明年万把人。这是5年内快见成效、提高中国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当年12月26日,也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的第4天,改革开放后中国首批52名访问学者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途,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留学大潮由此兴起。

在此之后,出国留学被进一步纳入国家对外开放、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已经达上百万,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的专业覆盖了几乎所有学科。派遣的规模和强度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前所未有的。出国留学,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渠道。

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到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验;从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到创办经济特区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实行互利共赢战略,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水平越来越高。

正是在走向世界的征程中,中国老百姓才有了出国留学、出国探亲、出国旅游、出国打工、出国创业、出国定居、出国讲学、出国开会、出国访问的权利和机会。中国人才真正懂得了世界到底有多大、值得欣赏的美景有多少、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多广。

正是在对外开放的征程中,中国一步步走向世界。正是在走向世界的征程中,中国一步步融入了世界,走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三大飞跃的伟大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这个飞跃,包含着三个方面: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这些飞跃,表现在中国面貌的改变上、中华民族面貌的改变上、中国人民面貌的改变上、中国共产党面貌的改变上。

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40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

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当年,从南京到北京的火车,要开十几个小时。坐过火车的人都记得,经常满车厢都被挤得严严实实。最严重时,走道里站满了人,桌椅下躺着人,行李架上坐上了人,甚至连厕所里也挤进了人。但如今,从南京到北京的高铁,只要三四个小时,而且舒适度已经不亚于飞机。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营。随后,京广高铁、郑西高铁、沪宁高铁、沪杭高铁、京沪高铁等高速铁路先后建成通车。

2015年11月25日11时整,李克强总理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共同登上从苏州开往上海的高铁列车。外国领导人们对中国的高铁赞不绝口。

2017年6月,中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正式命名,时速达到350公里。“复兴号”6月26日在京沪线上投入运营,9月21日在全世界率先实现了高铁时速350公里的商业运营。到2017年6月,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2.4万公里,其中高铁2.3万公里。中国的高铁已经修到了国外,甚至修到了发达国家。

当年,邓小平乘坐日本新干线列车时,感觉就是快,有一种被推着走的感觉。中国的高铁,开始也是被“推着走”,但现在,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领着走”了。

高铁的发展,是40年中国伟大征程的缩影。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就像高铁一样,在快速而平稳地前进。

40年伟大征程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40年这种征程,我们亲自走过;40年这种飞跃,我们亲身感受;40年这种征程,已经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和经历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格外珍惜。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的希冀和决心是:把这一伟大征程继续推向前进!

(作者:李忠杰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上一篇: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下一篇:以科学态度和正确立场推进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