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科学把握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影响因素

    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工作的主要对象在基层,依靠力量在基层,重点难点在基层,任务落实在基层。因此,应科学把握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因素,创新理念和手段,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基层的凝聚力、引领力,使基层干部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经济基础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人们对特定意识形态的认同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对于基层群众而言,思想观念与利益的关联更加紧密。在基层,利益是影响群众思想观念的极端重要因素,不同利益群体对同一种思想观念的态度往往截然不同。因此,基层党组织要深刻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改革发展因素。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源于思想解放,又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广大基层群众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随着社会阶层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存在不够统一的环节和方面,不可避免地带来内生性、输入性的错误思想观念,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契合了部分群众对改革发展的利益诉求和心理预期,以其独特的“圈粉”力量而在基层占有一定的思想市场。因此,基层党组织要坚持“两手抓”,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中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

  党群关系因素。党群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的发挥。党的执政地位和作风都要通过群众身边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来实践和彰显。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始终同群众在一起,为群众利益而奋斗,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便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如果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基层党员干部存在消极腐败现象,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因此,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文化教育因素。对于基层群众来说,既有文化特别是思想文化的底板和底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教育是意识形态大众化的必要条件,影响着人们对特定意识形态的取舍态度。基层群众受教育程度是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的重要原因。有些群众受教育程度高,对新的思想观念往往能够理性辨析、区别对待,而受教育程度低则容易采取“拿来主义”或“全盘否定”的极端态度。因此,基层党组织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把握基层党员、群众的分众化特点,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见成效。

  社会治理因素。意识形态领域的治理与社会治理的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高,具有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意识形态领域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就会大大减少,就易于避免大的舆论漩涡和意识形态事件。反之就难以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就易于引起社会心理失衡、思想舆论波动,进而导致意识形态纷争和较量。因此,基层党组织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要把握基层社会群体的分散化和流动性特征,依托村(居)民自治组织,对村(居)民进行“再组织化”,推行意识形态网格化管理,增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传播技术因素。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对网民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观点和想法五花八门,需要依托网信技术加强预警监测、辨析引导、风险防控和管理整治。当前,网信技术发展迅猛,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催生了阅后即焚技术、无网络通讯技术、弹幕技术等新技术,造成有害信息发现难、封不严、堵不死,网络内容执法存在技术短板,互联网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考验我们能否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能力。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和网民结构特征,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认识能力因素。部分基层党组织对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宽松软,对意识形态领域缺乏政治警觉性,对践行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缺乏政治责任感,或认为意识形态离基层“太远”,基层不存在激烈的意识形态纷争,或认为意识形态工作“太软”,习惯于以经济发展硬指标压倒意识形态工作硬任务,或认为意识形态工作“太虚”,只讲“大道理”,很难找到贴近性、接地气、可操作的工作抓手……总之,对意识形态的本质要义、演进逻辑、运行规律把握不准,对意识形态工作“抓什么、怎么抓、谁来抓”对策不力。因此,必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围绕“什么是意识形态,怎样建设意识形态”主题,加强专题培训和实战训练,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社科联秘书长、政治学博士 乔湘流)

上一篇:显著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
下一篇: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