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以“污名化”手法抹黑领袖、英雄、专家学者、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和党员干部等个体和群体的现象,值得我们警惕和防范。
“污名化”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污名化”现象首先发生在领袖毛泽东身上,涉及领袖的言论、著作权、稿酬、人际关系和政策等诸多方面。这些谣言主要流传于网络,部分报刊也参与其中,在不明真相的群众中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其次是抹黑英雄群体,如否定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等的英雄事迹。再次是污名一些坚持和支持马克思主义的专家学者、宣传思想工作者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给他们贴上负面标签,如“爱国贼”等。最后是污名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借助群众对贪腐的痛恨,不分青红皂白夸大抹黑各级领导干部,给他们贴上贪腐等标签。这些人通过抹黑领袖和英雄,否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污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给党和政府贴上专制等负面标签。有些人还无限上纲上线社会生活中的小事,动辄上升到制度问题,把所有问题的原因最后都归结为社会主义制度不好。
“污名化”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如导致对社会主义制度、主流意识形态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群出现印象偏差、社会评价降低、消极参与等问题。更有甚者,导致少数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职业荣誉降低、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等问题,甚至部分人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为例,部分教师职业荣誉感不强,再加上受“污名化”影响,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敢坦诚相告自身的职业身份,而以文科教师、哲学教师等掩饰,甚至有的想方设法离开这一职业;有的高校以社会科学院(部)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来命名思政理论课教学单位;有时还出现了噤声现象,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部分党员干部,甚至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专家学者不敢理直气壮地反驳“污名化”现象,不敢为主流意识形态鼓与呼;部分站出来坚持用事实说话,坚持真理的专家学者、党员干部群众受到网络围攻,缺乏有力的支持和鼓励。
助推“污名化”现象的真正动因
出现“污名化”现象首要原因是部分势力试图借此削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想基础,进行和平演变。其目的是通过“污名化”相关个体、群体、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否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削弱群众对领袖、英雄等群体的信任,削弱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苏联剧变前夕放纵抹黑党和国家领导人、抹黑社会主义而导致群众思想混乱,为政治剧变埋下伏笔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
其次是少数人借机发泄不满情绪导致“污名化”传播范围扩大。为获取群众的同情和支持,污名者经常利用部分群众的不满,利用群众对腐败的痛恨,抹黑党员干部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鼓动别人扩散污名。污名暗合了少数人的立场和态度,他们抱着幸灾乐祸、报复宣泄等心态通过围观、评论和转发,来发泄不满情绪。
再次是部分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不高,政治敏感性不强,辨别能力不够,不知不觉中成为污名的扩散者。部分网民为增加点击率或浏览量,满足自己的“被关注”心理,或在求新、求异、求奇、跟风盲从等心理状况下进行转发。
多层面联动肃清“污名化”影响
化解意识形态领域“污名化”现象,在政治上要高度重视污名扩散的负面影响。我们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筑牢思想防线。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要敢于亮剑,第一时间站出来化解和防范污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宣传教育工作中来,特别要注意积极支持和鼓励群众骨干参与其中。
在学术和宣传舆论工作上要积极引导,防止污名扩散。加强学术研究,以严肃科学的态度对污名涉及的问题,以翔实的事实、严密的逻辑、科学的结论说服群众,化解污名。深入分析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各类“污名化”形成、扩散的途径、方式、影响人群等,增强化解“污名化”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合理区分学术和宣传,恪守相关的规范和要求。对待学术问题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推进学术研究,使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于借学术之名行“污名化”之实的言行,则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建立化解污名的多方协同联合机制,做好化解污名、防范污名的工作。综合分析近年来的污名,可以看出它们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要素和过程:污名制造者一般处于隐匿状态,有时候也以化名出现;关键扩散者一般都是境内的有影响力人士,他们多以实名形式出现,影响较多群众;从污名扩散载体来看,部分是境外媒体率先传播,境内部分网络媒体转播,随着影响增大,境内部分报刊有时也参与其中。这要求我们抓住污名扩散的关键要素和环节,高度重视境外涉华污名,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对境内网络媒体和报刊杂志的规范和教育,消除污名扩散载体,压缩污名扩散空间。
此外,还要注重以法律法规和纪律等方式防止污名扩散。要进一步完善惩处制造污名、扩散污名的法律规范,对于违法违纪的个人和组织要依法严肃处理。积极支持和鼓励被污名者及相关利益者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利;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纪律约束;完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自律制度,加强对新闻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教育,推动媒体切实担负起自身的守土责任。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