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2016供给侧改革是稳定预期的关键变量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中国经济正处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最为困难、同时也最有希望看到转型成功曙光的时期。如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大的政策不出现颠覆性错误,中国经济有很大可能性在今后一两年成功触底,进入一个速度适当、更具有创造性和可持续性的增长平台。

近期,2015年中国经济年报对外出炉。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GDP增长为6.9%。一时间关于“中国经济硬着陆”、“做空中国”的唱衰论调卷土重来。

的确,如果仅仅看到增速换挡,看不到结构优化;仅仅看到人口数量红利渐失,看不到人力资本红利上升;仅仅看到传统低成本优势不再,看不到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扩大了消费需求,难免会对中国经济前景得出简单化、表面化的结论。

但在本报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认为,2015年我国经济增速虽放缓至6.9%,但也达到了7%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中国经济正处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最为困难、同时也最有希望看到转型成功曙光的时期。如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大的政策不出现颠覆性错误,中国经济有很大可能性在今后一两年成功触底,进入一个速度适当、更具有创造性和可持续性的增长平台。

■■客观看待“6.9%”,中国经济未来可期

对于全球观察家来说,已经把目光的焦点放在了中国经济的起落上,认为中国经济的好坏,决定着2016年全球经济的走向。

因此,当6.9%的数据一出,便引发了全球市场的目光和猜测。如英国《每日电讯报》撰文指出,2015年世界经济有两大主题,即国际油价暴跌和中国经济脆弱性。而中国经济走弱则成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重要诱因,由此又引发了投资者对2016年中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担忧。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中国经济依然面临着大的下行压力,“底”在何处,从高速增长“降落”后前景如何,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

刘世锦分析说,中国经济增速回落,直观地看,是由以往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或中速增长,背后则是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和体制政策体系的系统转换,从大的增长过程看是增长阶段的转换,可称之为“转型再平衡”,也就是由高速增长时的平衡转向另一个中高速或中速增长的平衡。而从国际经验、特别是东亚成功追赶型经济体的经验看,中国经济转型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社会增长轨道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这个时候过度看空、看衰中国经济是没有依据的。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也认为,中国经济硬着陆还是不符合实际的。中国经济虽处在下行阶段,但还是处于慢慢下行的状态,有着比较明显的软着陆的特点。随着各种问题的妥善处理,2016年有可能看到阶段性的探底。

而关于中国经济拖累了全球经济和全球市场的说法也不符合实际。据记者了解,中国6.9%的增长,在全球经济体里仍位居前列。而且到目前为止中国进口仍然占世界的第二位,虽然进出口整体下降8%,但进口的实物量还是增加的,对全球经济增长仍起拉动作用。

另据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1276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了10%。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在的GDP约占世界GDP总量的15%,经济增量的贡献率大于25%,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2016“除旧布新”,

及时出清“旧牌”打“好牌”

虽然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仍在预期以内,但正如贾康所说,2016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有可能出现阶段性的探底,中国经济仍需“爬坡过坎”。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结构调整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中国经济所蕴藏的机遇。

从2015年数据看,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明显放大。目前消费结构正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快速转变。有专家预测,预计2020年城镇居民的服务型消费比重将提高到50%左右,发达地区有可能超过60%。

此外,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未来我国要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同时,在户籍制度改革的推动下,规模城镇化加快向人口城镇化转型,预计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从现在的不到40%提高到50%左右,也会开启巨大的需求空间。

最近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和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消费趋势报告》就指出,预估在未来5年,也就是中国的“十三五”期间,即使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国民消费力也仍然在快速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尽管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矛盾风险增多的严峻挑战,但实现经济稳中向好面临重要的历史新机遇。如‘互联网+’快速发展,‘中国制造’正由生产型制造业为主向服务型制造业为主转型,有望形成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

而除了消费,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是一张“好牌”。据了解,继2013年我国服务业首次超过工业后,我国服务业连年快速发展,而消费升级、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带动的大量需求,还将继续推动服务业在“快车道”上疾驰。

找到了“好牌”还应有“打好牌”的正确思路。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的压力和困难挑战,一方面,应全面推进结构性改革,一些“旧牌”应加紧出清,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应加快进行,一系列配套供给政策应相继出台以减轻转型阵痛;另一方面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按照中央部署,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出牌,除旧布新,充分释放市场活力。

■■用好“供给侧改革”这张牌,稳定预期

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虽然达到了预期,实现了“软着陆”,但仍面临诸多困难。

“正确而有效地推进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稳定预期的关键变量。”刘世锦强调。在高投资触底、去产能到位、新动力形成三个条件逐步实现后,中国经济这一轮大调整将可能呈现双重底部。一是“需求底”,另一个则是“效益底”。这两个底何时出现,将直接取决于去产能的力度和进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效益底”明显滞后于“需求底”,不难想象,经济有可能进入一个特殊困难期。

“为了避免这种不利局面,短期内的关键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产能上有实质性进展,促使PPI和工业企业利润止跌回升,‘效益底’与‘需求底’的时滞缩短。”刘世锦建议。

那么该如何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对此,蔡玲指出,首先就要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氛围,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2016年中国供给侧改革“打好牌”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应逐步改革供给抑制的政策,通过推行一批“管用”、“好用”的供给政策,提高政策“供给”质量和水平,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此外,还应在传统产业领域加快升级换代;在新兴产业领域推进战略性科技产业发展。

而对于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一点,就是要让中小企业作为供给者和创新者。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企业税负偏高。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但一些中小微企业反映,扶持政策存在“碎片化”现象。

据蔡玲介绍,调研中发现某市2010年以来,各层级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文件就超过180个,部分支持政策如培训补贴、社保补贴、小额贷款等需要各类申请证明,而部分则是以文件落实文件。对于大部分人数不满10人的初创企业,根本没有精力来花大量时间去研究、对接、申请,造成大量政策“无人问津”,陷入“政策怪圈”。

对此,蔡玲建议,对现行支持政策分门别类进行系统梳理,删繁就简,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减税等普惠性政策,彻底解决改革措施落实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我们必须着力减税减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有效推进供给侧改革。”蔡玲最后说。

上一篇: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
下一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