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好

         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是一篇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性任务。总书记在谈到学科建设时,指出第一项任务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本报今刊发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在“纪念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两周年暨上海社联成立60周年”会议上发表的主旨演讲: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好。

        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中有几个论断非常重要。一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二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四是“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这些重要论断,通过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起点、根本标志、重要任务和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求的论述,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并据此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历史任务,从根本上说,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有这样的客观需要;二是新时代的中国确实到了应该出自己的理论家,出自己的理论,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新贡献的时候了。正是这一切,决定了我们今天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候,特别是在加强学科体系建设的时候,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提出来。

为什么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好

是今天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任务

十九大是一个划时代的党代表大会。这次党代表大会形成了一系列创新的理论成果和行动纲要。比如在总结十八大以来五年历史性变革带来了历史性进步时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比如在论述新时代的根据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时,指出我们党在艰辛的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中,已经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规划未来时,十九大还制定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分两步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任务。这就是我们许多学者在宣讲十九大精神时概括的“四个新”:新时代,新矛盾,新思想,新战略。现在,全党正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我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候,任务更艰巨。一要自己学好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要向社会解读宣传好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要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好具有科学稳定性的教材和学习辅导材料;四要深入研究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以及在贯彻十九大精神时出现的新问题;五要为党和政府提供能够切实解决复杂问题的决策建议。这五项任务,没有一项是不花费极大心血就能够完成的。

实践告诉我们,要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学术支撑。比如,怎样理解“新时代”,怎样阐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没有变”,诸如此类重大理论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深入的学术研究和深厚的学科基础。更何况十九大报告在阐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问题时,也明确提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因此,我们要以一种完成新时代中国历史使命的极大政治责任感和政治迫切性,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好。

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学科的题中应有之义

记得我们把学科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是在 1980年代末。当时,为了加强和规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建立起规范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参照世界上通行的做法,逐步形成了由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五大门类和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共13个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2003年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前,中央有关部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一个大问题,由于我们的学科设置是同国际接轨的,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加强学科建设时,无形之中淡化和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教学。马克思主义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学科体系中没有应有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队伍在学科建设的名义下被边缘化。事实上,有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在那时已经从大学的课程设置中被完全取消了。记得在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起草相关文件时,我看到文件初稿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中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就加上了这一学科,并写了一大段话,说明为什么要加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后来,“工程办”决定由我担任科学社会主义学科首席专家。我接受任务后,立即进行了学科调查。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吓一跳。当年,除了山东大学,全国各个高校都已经不设科学社会主义专业了。理由是没有生源。这就是我们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背景。这一工程实施后,先是抓教材编写,但是我们在工作中认识到,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学科设置,编了教材也没有用。于是,从2005年开始决定在学科体系中增加一个新的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6个研究方向)。当然,这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学科还应该包括哲学、经济学等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等。我们应该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力量组织起来。

从2005年至今,经过将近13年的建设,一个区域分布合理、覆盖较广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布局已经基本形成。由于这是中央下文件下大力推进的一项工作,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速度之快、学科点规模之多,是别的学科无法企及的,为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航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了积极作用,成绩巨大。但是,这不等于说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学科规范建设,还是在队伍建设特别是骨干队伍建设等方面,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今天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短板。应该讲,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经过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后,现在到了巩固完善、提升质量的新阶段。因此,我们在这里讨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时,我呼吁,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好。

如何才能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科

要进一步提升队伍建设质量

据我了解,现在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时,不缺钱,只缺人,特别是缺乏高水平的人才、高质量的学科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短板。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发现人才、广揽英才,充实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队伍里来。同时,要进一步创造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除了给他们下课题、压担子,还可以用好社联这个学术平台,加强学术交流,让更多更好的人才脱颖而出。各学术单位也要加大世界范围的学术交流力度,让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在理论实践中提升学术素质和影响力。

要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质量

在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践中,明显地感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是一个很大的短板。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恰恰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基础。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我们提出了 “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的要求。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的同志,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学科,更要以读经典为己任,以学经典为主课。现在我们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经典著作教学,但质量参差不齐。根据我的体会,要学好经典著作,一要和作者有感情共鸣,把读经典著作和读经典作家传记结合起来;二要有导师领读,逐章逐段读懂经典著作的思想;三要有专业侧重,把通读和精读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我们还要培养一批能够读通读懂经典著作的专家。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质量。

要进一步提升学术研究质量

我们已经形成了很好的理论研究条件和学术研究氛围。记得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管科研工作时,科研经费之少,是现在无法想象的。但我们还是千方百计把学术气氛搞得浓浓的,尽量为科研人员创造好的学术环境。现在的条件和氛围都比那个时候好,我们要更上一层楼,进一步提升学术研究质量。现在的短板是什么?现在我们每年发表的论文并不少,出版的著作也很多,但是质量高、影响大的并不多。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文风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文章中文件语言多、自己生动的话少。因此,我们要仔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是研究人员比较年轻,阅历比较少,这确实会影响研究质量。我们要让研究人员多到实践中去,多到基层去,多到一线群众中去,加强调查研究,以此为基础深化研究,提升研究质量。

要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教材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讲好教材是一个大问题。我看了一批老师们讲课的视频,发现一批很好的案例。但从学生们的反映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一批名师,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考虑用好互联网这样的信息化平台,放大人才的能量,让名师名课的资源为大家共享。只有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教学质量,才能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正义力量。(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

上一篇: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正当时
下一篇:讲好文化品牌故事 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