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不断开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不断开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上海市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发言选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市委党史研究室、市社联、市社科院、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日前共同主办上海市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与会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时代价值,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新时代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出上海社科理论界的声音,发表独到的见解。现选登其中7篇发言,以飨读者。

  统揽四个伟大实践的强大思想引领

  潘世伟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我们最好的纪念,就是实现他的崇高理想,坚持他的科学思想。对今天所有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就是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变化着的时代、发展着的实践实现新的结合;并且通过这个新的结合,开创出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形态和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我们将进行四个伟大的实践,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可以肯定,在四个伟大的实践中,我们的生产力会有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飞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会有新的进展,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会更加成熟、最终定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会有整体性的巨大进步,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会逐步消除,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将得到不断满足,中国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会大大增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有新的提升。

  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运动,没有任何其他主义、其他任何思想体系,能够成为统揽实践的指导思想。唯有马克思主义,才是这个新时代的核心理念、思想资源和精神引领。

  人类社会总是分阶段发展的,社会主义是其中一个辉煌的阶段。社会主义也是分阶段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分阶段发展的,新时代是其中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里,都会产生自己的思想结晶和理论成果。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最新成果。

  这一新思想体现了鲜明的继承性,坚定而忠实地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绝不改旗易帜,绝不离经叛道,绝不态度暧昧,绝不南辕北辙。

  这一新思想体现了鲜明的原创性,根据时代、实践、科技和世界的变化,守正出新,超越自己,创造性地回答了一系列事关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新课题,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活力。这一新思想体现了鲜明的科学性,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架构、核心要义、基本内涵、实践要求和思想方法,逐渐成为一个严谨的科学思想体系。

  这一新思想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这一新思想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始终立足实践新进展、时代新变化,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丰富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因此,就空间意义而言,新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时间意义而言,新思想就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就发展意义而言,新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最新表现和最新成果。

  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又要指导实践。要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引领四个伟大实践的强大力量,我们必须强化理论武装,强化理论运用,强化理论创新。

  强化理论武装,就是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好、领会好、掌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种学习,必须更加勤奋、更加自觉、更加刻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仅仅是政治立场要求,也是发展实践呼唤,也是精神成长需要,更是人生理想信仰。

  强化理论运用,就是完成理论到实践的再次飞跃。今天,社会变革如此广泛,科技发展如此迅猛,环境变化如此剧烈,人民成长如此迅速,我们必须努力把理论转化为指导性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举措,转化为现代化发展的实效实绩,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际获得。

  强化理论创新,就是不断以丰富的实践素材和思想资源来完善、充实和发展理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脱离人类文明、脱离中国优秀文化资源、脱离社会科学各学科学术资源的孤独花朵,而是吸纳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参天大树。为此,理论工作者要发挥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理论创新作出独特的贡献,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焕发出绚烂的光彩。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

  全面准确理解《共产党宣言》基本思想

  陈明明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今天阅读和理解《共产党宣言》,有三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第一个是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之于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一种基于唯物史观研究、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理论方法和分析框架; 其次是作为消灭阶级本身存在条件的革命手段; 最后是消灭作为人的异化表现的阶级性而不是作为阶级成员的个体生命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后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是基于中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以后阶级状况发生深刻变化的事实:阶级剥削制度已被消灭,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告终结,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但是,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放弃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方法和观点,仍然清醒地意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尚未消灭,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通过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解决收入分配的共同富裕问题,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消灭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因而与《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是相通的。

  第二个是消灭私有制问题。《共产党宣言》指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意义”指什么?

  其一,“消灭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并不是共产主义所独具的特征。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所有制并不是神圣不可触动的。

  其二,“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为什么要强调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因为“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筑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筑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生产和产品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可见,“这个意义”是针对阶级剥削而言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允许和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最高纲领的必要准备。

  第三个是市场经济问题。除了讲述资产阶级全球逐利时提到“世界市场”或“市场”外,《共产党宣言》对“市场经济”并无专门论述。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是没有市场的。马克思相信,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结束了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市场经济将被有计划的经济所取代。

  今天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表着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事求是、不拘于先贤伟人个别结论的理论勇气和务实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原有理论的重大修正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而在于市场经济必须服务于和服从于社会主义制度和国计民生的发展,而不能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那样,使整个社会受制于资本逻辑的统治。

  总之,我们不能局限于《共产党宣言》的个别论断,同样也不能离开《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在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中,《共产党宣言》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及其当代价值

  黄力之

  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超越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解释中共为什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时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

  尽管马克思本人早就确立了真理性的验证原则,但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实践中,由于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身后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因而,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围绕着“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问题而发生。

  中国革命过程中发生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问题,其原点还在于对马克思文本的真理性理解。马克思主义来自于欧洲,是立足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而当时的中国还未整体地进入资本主义阶段,更谈不上资本主义发展到极限,这就产生了马克思的文本与中国现实之间的间隙。1921年,《新青年》上就有文章提出,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都是拿产业发达的国家为根据。如果在中国实行马克思主义,在表面上可能与马克思所说的话相冲突。

  到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同志在实践中形成了如下认知: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无马克思主义则无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中,有些内容无法直接应用于中国实际;如果强行应用,会给革命带来损失;如果据此放弃马克思主义,则意味着放弃共产党的事业。因此,在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使马克思主义适应中国实际之间,对接的办法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路的引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于1949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问题获得阶段性解决。

  今天,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有人怀疑我们“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这样的思路,客观上重复着历史上的教条主义思维惯性,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书斋里的学问,无视改革开放成功的巨大事实,摒弃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这是依据实践所作出的回答。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构建新时代世界秩序

  鲁品越

  习近平总书记“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立足于当代高度全球化的生产力和错综复杂的当代国际局势,把马克思全球化思想推向了新历史高峰,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伟大构想,是对历史伟人马克思的最好纪念。

  全球化进程中,当代国际基本矛盾表现为:各国人民追求自身福祉所要建立的全球化生产力与国际垄断资本支配的霸权主义世界格局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发展到今天,维护这种国际秩序所要消耗的巨额成本已经使霸权国家难以为继,从而不得不在部分领域退出。这就是所谓“逆全球化”。

  在这一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这是解决上述国际基本矛盾的中国方案,是马克思全球化思想的当代伟大发展成果。它将建立国际关系新时代的世界秩序:

  ——根本动力不是国际资本霸权,而是各当事国的人民为自身福祉而发展全球化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经济基础不是支配产业链与金融链的国际经济霸权,而是各国人民共同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建立的新的国际产业链、金融链;互联网、物联网等生产力、全球化的积极成果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文化纽带。

  ——政治军事基础,不是发达国家的军事霸权,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机制。

  ——价值基础,不是强加于世界各国的“普世价值”,而是各国人民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共同价值”。

  正因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当代国际基本矛盾的正确方案,所以一经问世,就展示出不可阻挡的伟大力量。它的伟力来自世界各国人民对自身福祉的追求,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规律,来自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全球化生产力以及人与人的全球普遍联系,必将为人类社会的光辉灿烂的明天创造前提。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新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性贡献

  刘靖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独创性战略性的重大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性贡献。比如,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理论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重大发展;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群众观的重大创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生态文明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学说同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思想成果。

  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独创性贡献。比如,提出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思想; 提出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想;提出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的思想;提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思想等。

  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独创性贡献。比如,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把党的领导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突破了对党的领导重要性的一般性认识,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创新; 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的重大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的重大发展;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强调增强“四个自信”,大大深化了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认识等。

  四、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独创性贡献。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即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强调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澄清了在党的领导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党的领导理论;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创新和发展党的建设布局的战略思想; 提出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的思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着力提高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是对马克思主义自身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等等。这些重大观点超越了西方的政党理论范式,极大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性战略性贡献是全方位、系统性的,是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院务委员、科研部主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的探索实践

  何怀远

  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也是不断探索和因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过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和最新形态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历史的主线,也应当成为世界政治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坚持因应世界需要和平发展大势,打开国门搞建设,超越意识形态发展国家关系,学习借鉴世界一切先进的东西来发展自己,从“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到全方位开放,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从建设共同繁荣、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到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军队,为世界和平增加正义砝码。中国经过“与世界接轨”到参与世界立规、由深度融入世界到不断引领世界的国际角色的转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理论与实践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坚持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势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深刻认识到“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把发展当作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在“站起来”之后,实现了“富起来”,并迎来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理论和实践上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相适应,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执政规律,逐渐深化并谨慎处理三大基本关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论的新境界。一是大力发展经济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二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三是处理加强党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世界发展趋势,共产党执政规律也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体系及其制度体系、国际关系民主化与霸权主义两种政治力量、“零和思维”与“合作共赢”两种思维方式激烈碰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不仅改变着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世界发展大势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少将)

  加强党的建设 提高长期执政能力

  丁晓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中提出,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并指出共产党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

  第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人民的理论的集中体现。因此也是新时代党的基本方略的核心内容,是具有标志性的党的原则性纲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坚持了人民立场,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又着眼于时代要求,开创性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指出了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突出问题的主要任务,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作为基本方针,把精准扶贫、注重民生、共享发展作为基本方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第二,要勇于自我革命。

  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不同,不是从政党利益出发,通过与其他政党的利益博弈,在寻求利益平衡中维持政治的稳定和运行,而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在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中获取力量,自觉地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保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在新时代,党更现实地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严峻地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在这样的形势下,更要有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决心,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在革命性锻造中加强党的建设,在长期执政中有效实施治国理政。

  第三,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全部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基本特征。

  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重要论断,深刻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决定性作用。

  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率领党中央从西柏坡赴京之际,意味深长地提出了“赶考”命题。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中提出了“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重要理念。现在,又进一步强调共产党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既要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而且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提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上一篇:从《共产党宣言》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下一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