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如何改进人才的“供给侧”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深入,“供给侧改革”成为各界热议的高频词。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角度对经济进行结构性优化,增加有效供给。但是,从供给侧入手的结构性改革思路绝不是“就供给谈供给”,它针对的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存在的“供给跟不上需求”的突出矛盾。应该说,“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需求引领的供给侧结构性优化。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重要的创新供给要素。如何增加人才的有效供给,优化形成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再平衡的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要素生产率,是“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当下我国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中低端人才“产能过剩”,人才同质化问题显现。并且,未来在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的过程中,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分流出来;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以及中高级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挖角战”盛行。尤其是在高精尖产业领域,人才不够用、不适用问题突出。

解决人才“供需错位”矛盾,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重点做好“三篇文章”:

1、教育的文章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缺少个性,无论是小学初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往往采用一个模式、一套评价标准。这些年强调素质教育,本意是要改变应试教育下“千人一面”的困局,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供给跟不上需求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在高精尖制造业创新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据统计,2014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1.57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137万人,仅占26.35%。与“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相比,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培养能力还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十三五”时期一个重要任务是,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目标,通过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推行现代学徒制多举措,加快培养面向服务生产、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夯实“中国制造”的人才供给。

2、人才管理改革的文章

要解决人才供需不匹配反映出的“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问题,除了做好教育的文章外,也离不开人才领域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当前,在人才的培养开发、评价激励、流动配置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越俎代庖”的情况,大大降低了人才要素的有效供给。在优化人才供给侧环境机制中,要强调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配置”的改革思路,破除对人才流动、人才评价、人才激励的体制机制束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体制机制改革上,要更加注重发挥用人单位和行业组织的主体作用,实现“手段与目标的统一”。在政策制定上,要更加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财政、科技、金融等领域政策创新,探索人才资金向人才基金的市场化转变,支持和引导更多的人才投身创新创业。

3、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文章

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这就对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提出了更宽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多元,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形势和要求相比,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品创新不足、产业链延展性不强、服务效果不佳等问题仍十分突出,严重限制了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着眼于打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必须在产业链延伸和产品创新上下功夫。一方面是在培训、招聘、人才测评、职业指导、人事代理、劳务派遣、高级人才寻访等传统业态,适应人口结构、就业观念、职业期待等变化,鼓励并加快推动技术改进和产品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人才队伍的壮大、人才价值的提升以及人才供需的匹配;另一方面是拓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以人力资源服务业为核心吸纳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才投身于创新创业,人力资源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从人才的培养开发、评价发现到人才的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再到人才的服务保障,人力资源服务不仅覆盖人才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且有向生活和其他领域延伸的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力资源服务业将越来越多地与科技、金融、生活服务等协同发展,通过多个服务产品的组合形成跨界的综合性服务体系,满足人才各个价值层面的需求。(作者 吴帅 单位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上一篇:农村基层作风建设的现实难题与破解之道
下一篇: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