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文化发展改革全过程

□ 沈壮海 史君

   内容摘要: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文化发展改革全过程,以创新激发文化发展动力,不断推进文化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协调平衡文化发展差异,实现文化发展的城乡同步、供求平衡、内外协调、效益双赢;以绿色推动文化健康发展,遵循规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开放力促文化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思想、阐释中国价值观、共享中国智慧;以共享推进文化全民受益,促成文化发展的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提升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养。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文化发展改革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文化发展改革全过程,“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增进社会共识、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新发展理念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科学的理念指引。我们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思想引领,聚焦文化发展、推进文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以创新激发文化发展动力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改革的动力,就没有文化发展的大繁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在文化改革发展中树立和贯穿创新发展理念,就要把创新摆在文化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文化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充分激发文化发展动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释放文化发展潜力。

  理论创新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前提。推进文化理论创新,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既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探索,又要加强对人们精神文化新需求的认识;既要继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和重要资源,又要着力研究和培育当代中国文化精神;既要准确把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文化发展存在的新问题新挑战,又要及时总结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通过文化理论创新为文化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实践创新是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推进文化实践创新,就要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紧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把创新理念贯穿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不断探索文化创新发展的新契机、新方法、新路径。要全面推进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载体渠道等创新,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继续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双轮驱动的创新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文化实践活动、文化服务形式和文化产品形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运用新技术创新文化的生产创作方式、承载传播方式和供给流通方式,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发展的新引擎。

  制度创新是文化改革发展的保障。推进文化制度创新,就要大胆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冲破思想观念的禁锢,明确政府、企业与社会在文化发展中的职责和关系,打破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市场。同时,完善文化政策、法律保障体系,以政策法规创新为文化改革发展保驾护航,提升国家文化治理能力。

 

  以协调平衡文化发展差异

  协调是文化平衡发展的现实诉求,没有协调就无法实现文化发展的整体推进。由于历史、现实、政策等原因,在文化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城乡文化发展差异、区域文化发展失衡、文化质量与文化数量不匹配、文化硬实力与软实力不协调等问题。在文化改革发展中树立和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力促实现文化发展的城乡同步、供求平衡、内外协调、效益双赢。

  在文化发展中倡导协调发展理念,就要补齐文化发展的短板,解决文化发展的城乡差异、区域失衡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供给,特别要关照老年人、残障人士、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通过实施文化扶贫项目,因地制宜地进行文化的精准扶贫,消除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鸿沟”和“文化差距”。

  在文化发展中倡导协调发展理念,就要协调文化质量与数量、文化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当前文艺作品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协调文化数量与质量、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通过改善供给结构和提升供给质量,扩大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动态研究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喜好、行为习惯、消费方式等,改善消费条件,促进文化消费的便利化、大众化,刺激文化消费,以文化供给侧改革为重点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的文化需求。

  在文化发展中倡导协调发展理念,就要协调好文化发展对内与对外的关系。既要准确把握文化对内发展与对外传播的差异性和侧重点,针对不同受众选择不同的传播路径、运用不同的传播手段;又要正确认识文化对内发展与对外传播的相互依赖性,通过文化的繁荣发展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文化的对外交流中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打通文化对内与对外发展的障碍,在内外协调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文化发展中倡导协调发展理念,就要正确认识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更好发展,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更加殷实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促进文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文化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同步发展,从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以绿色推动文化健康发展

  绿色是文化永续发展、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绿色就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无法体现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在文化改革发展中树立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以文化的绿色、健康发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

  在文化改革发展中树立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一方面要通过文化健康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使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传统的资源依托型向现代的科技创新型转变,从单纯追求GDP向追求绿色GDP转变,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减少环境污染,把文化产业打造为名副其实的低碳产业、阳光产业和绿色产业;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时刻把绿色发展作为文化发展标准和衡量文化发展成就的标尺,不仅要着眼于解决当前发展问题和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着眼于永续发展和人类的长远需求;在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生产传播过程中,要防止对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运用高新技术降低文化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并加强对不可再生和稀缺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实现文化资源保护与治理并重、文化资源利用与资源再生并重。

  另一方面要通过文化健康发展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要增加优秀文化精品和优质文化服务供给,通过文化产品、文化作品、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等载体和形式,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用优秀精品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生态理念与环保意识、拥有正确的消费观念与审美取向、追求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精神信仰,净化社会风气,让人们形成绿色文化心态和绿色生活方式。

  此外,以绿色推动文化健康发展,还要紧跟“互联网+文化”的时代潮流,形成绿色网络生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总之,要在文化改革发展中树立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网络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营造健康向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态。

 

  以开放力促文化走向世界

  开放是文化繁荣发展、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没有开放就无法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以开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既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也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要融通外域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大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以开放理念力促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表明了一种对待文化的气度和态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一方面,要以开放的气度对待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坚持多样共存,尊重文化差异,倡导文化平等,积极吸纳外域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吸收借鉴中能够并善于明辨是非,知道什么能学、什么能取,什么一定不能学、一定不能取。另一方面,要坚定中国立场,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价值,展示中国精神。

  以开放理念力促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坚持文化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在文化改革发展实践中不断探索能够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家国际形象、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战略举措。要不断开创与利用推动文化走出去的发展契机,借“一带一路”发展之势,全方位提升我国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水平,秉承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合作理念,构建文化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在政府主导的原则下,充分发挥企业、高校、民间组织等的力量,打造对外文化传播的主流媒体、专业机构和专门团队,用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运行和操作,以世界各国人民喜欢的形式、能够听得懂的话语、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向世界人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精髓,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讲清楚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使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永恒魅力的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总之,要以开放理念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思想、阐释中国价值观、共享中国智慧,让中国文化的种子在异域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以共享推进文化全民受益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没有共享就无法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文化改革发展中要时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促成文化发展的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全体人民在文化的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从而提升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养。

  在文化改革发展中坚持共享理念,就是要在最大限度、最大范围、最基本要求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并且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证文化的全民受益。在文化发展中落实共享理念,既要促成文化资源的共享,通过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降低人民群众获得优质文化资源的成本,通过高质量文化产品、作品的丰富供给,让人民群众能够共享高质量、内涵丰富的健康向上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容;又要促成文化创作共享,坚持在各种文化产品、文化作品的创作中以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作为创作来源,坚持为了人民群众而创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原则,真正生产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作品。尽量倾听并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和意见表达,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成为文化创作的源泉,成为文化创作的力量,成为文艺歌颂的对象;还要促成文化成果共享,通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通过政府投入、制度规约、市场机制等手段调节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的供给,让人民群众有能力、有意愿、有渠道获取和享有多样化的文化成果。同时,要从财政资金、硬件设备、市场发展、队伍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做好文化共享制度建设,促进文化共享的制度化、规范化,为实现文化共享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度与获得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

  2.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第2版。

上一篇:中华文化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下一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