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不能坐视舆论场对文化自信的侵蚀

     评论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气质依存。在当今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征程中,文化在塑造民族气质、匹配国家实力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化自信的反面,是文化自卑。我们必须警觉地看到,在某些舆论场上,文化自卑的论调正在抢占市场。

比如上周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多月前发生在河南驻马店的一次事故,经过微博的发酵,突然再成热点。事情大致经过是这样的:一个没有红绿灯的路口,一名白衣女子在斑马线过马路时被一辆出租车撞飞,出租车逃逸。一分多钟后,躺在路上的妇女又遭一辆小轿车二次碾压。

追究起来,这起不幸事件的主要责任人,显然是肇事逃逸的出租车司机。第二责任人,是疏于观察的小轿车司机。如果再细细追究下去,就是交通设施不完备(比如这么喧闹的路口无红绿灯)以及行车不文明(汽车在斑马线前不但不让人,甚至不减速)等问题了。

但是在舆论场的反思中,却鲜见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道德低下人心冷漠”又一次成为了主角。因为存在一个“二次碾压”的事实相似,众多的评论将这起事件与当年的佛山小悦悦事件归于了一类,火力集中于“道德滑坡人心冷漠、怕被讹诈不敢救人”。

我们所反思的“道德滑坡”,事实上多数是传统道德的表现形式跟不上时代发展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出现“冷漠”也是其反映之一。但在这起悲剧上,“冷漠”显然不是主因,和小悦悦事件也有根本的不同:从一次碾压到二次碾压,中间只有一分多钟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大多数路人的第一反应最多是来得及拨打电话报警而已。后来驻马店警方的通报也证实,在这一分多钟时间里,有10多人“拨打了110、120”。但这一事实,在舆论的发酵中很快被漠视。更有人拿出国外某个事故现场“路人热心救助”的例子,来对比反思我们的“冷漠”。

这让人想起不久前,美国马里兰大学一位姓杨的中国女生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所引起的风波。杨同学以中美空气质量的对比为切入点,对中国进行了不切实际的贬损,却完全忽视两国在经济发展阶段上的巨大差异,漠视了美国已经跨过快速工业化这一发展阶段的事实。

这两者的共同点,就是文化自卑的心理在作怪。以前我们样样落后,“外国的月亮就是圆”,现在在很多领域我们已经迎头赶上了,但是有人自卑成了习惯,于是就拿出了“田忌赛马”的手段,以自己这边不好的极端个例,去对比人家好的个例。空气质量是如此,“路人冷漠”也是如此——其实我们媒体报道的路人积极帮助受伤者的事例比比皆是,但在类似的反思中统统被忽略了。

我们并不是反对反思。就驻马店的悲剧来说,可反思的东西很多:首先,司机的法律意识普遍淡薄,汽车文明依然落后;然后,交通设施不够完善埋下了事故隐患;最后,路人的救人知识和反应能力不够,只能想到打报警电话,未能想到设置一个路障。这些都是应该指出,并且能够得到改进以避免下一个悲剧的。而把事件的责任归于“道德冷漠,不敢救人”,不但不符合事实,更是让吸取教训无从说起,陷入“口水义愤”的怪圈。

更重要的是,方向错误的反思会让这种“中国人向来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绪肆意传播,让公众产生“难道真是我们的文化出了问题”这样的疑虑。错误的反思还会诱导受众把看起来似乎相近,其实细节差别很大的类似事件勾连在一起,产生一种社会风气败坏的心理暗示。在这样的诱导和暗示下,也难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会迅速膨胀。

鲁迅先生在1934年写道:“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经过80多年的磨砺,依旧熠熠生辉。面对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要有勇气去揭露、去反思,但是切记不能以侵蚀自信的方式去“反思”,不能把一切问题都偷换到“文化问题”上去,不能坐视一个活生生地在思想上把自己贬为“下等人”的舆论场。 李 军

上一篇: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方位与战略推进
下一篇:人工智能时代, 人文社科学者不能只是“看热闹”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