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潜在价值无法替代
发布时间:2017-03-23 浏览次数:700次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和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 张勇、胡福明
在迈入中等收入门槛以后,中国面临着很大挑战。为什么中国在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之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个重要根源就在于文化价值体系建设没有到位,从而产生了一定范围内对体制认同感的下降,也使改革缺乏可持续性动力。
从文化和制度的相互关系来看,由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制度的选择和认可,因此,文化自信实际上形成了制度自信的一个重要基础和支撑。文化和制度的发展与变迁是互动的、互为影响因子的。文化是影响制度的形成、价值取向和效率的重要因素,而制度反过来又影响着文化的性质和形态。
文化构成了一个社会基本的价值体系,从而对制度选择、演进与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并进一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制度的确立又强化了这种文化价值体系。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国形成了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其集中表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因此,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应该建立在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
文化不仅影响制度选择和制度效率并进而通过制度对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产生间接的影响,而且文化还会以其对于作为主体的人的制约和激励功能直接影响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可以说,文化对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的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来说是带有根本性意义的。中国梦的现实基础是持续提升经济社会的综合实力,而这种持续提升必须以现代文化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有力支撑。
首先,观念、信仰、道德、价值观等文化价值体系要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行为,产生约束、控制、激励等各种效果,进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次,从中国近现代和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来看,文化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起着基础性作用。再次,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和文化软实力的不足,也是中国当前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受到影响的原因之一。文化自觉带来的激励效应被单纯的制度效应所代替,社会创新活力下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影响。
我们一度误以为经济增长可以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物质激励和制度建设可以解决所有管理问题,一度忽视了在物质激励和制度建设之外,文化建设所带来的巨大潜在价值。实际上,经济条件、制度约束、物质激励并不能代替责任、使命、追求等精神和文化要素的作用。同时要格外重视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带来的劳动激情、创新激励和社会凝聚力。如果没有人民文化层面的觉醒和参与,单纯依赖经济要素,必将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难以解决。可以说,在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由于中国共产党理论上的自觉,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有着更为鲜明的体现和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