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新阶段,改革的目标、任务、基本价值、关键议题和面临的现实问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增强。在这种状况下,要应对“改革与发展”的复杂局面,破解“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难题,形成全社会高度一致的价值共识、改革共识、发展共识,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和“发展是人民共享的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坚定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仰”,切实有效的“思政工作”对推进和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思政工作要适应当代文明转型要求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语境来看,中国人的当代叙事非常精彩。通过近40年的努力,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的历史时期,无论人们愿意不愿意,中国作为当代世界的核心国家,正在成为“世界新秩序”和“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塑造者,成为人类摆脱当代“文明困境”的重要推动者。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科技进步为基本推动力,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当代世界发展进入快车道,“文明转型”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趋势。世界利益格局的分化、重构、重组出现日新月异、令人眼花缭乱的快速变化,“中国融入世界”和“世界融入中国”的双向交流、渗透、切入、流播速度也在加快。可以说,全球化和信息化所带来的一个重要事实是, 中国作为一个1 3 亿人口的大国的“现代性介入”,不但改变了我们自己,也在改变着世界,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
毋庸置疑,全球化信息化所带来的不同文明之间的物流、人员流动、信息流的相互流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了已有的世界图景,“地球村”的概念日渐清晰,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康德式命题”具有了紧迫的现实意义,人们再也不可能抱着“犬儒主义”心态独善其身,人类事务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正在成为一种常态化趋势,文明的“话语权”之争会日益激烈,资本主义的“文化霸权”日渐式微,随着社会主义道路给中国带来的繁荣昌盛,所谓“意识形态终结”的神话不攻自破。过去30多年来在“新自由主义”倡导下的世界秩序,由于不公正、不平等和财富高度集中的加剧,在最近一段时间正在陷入破败、衰退、力不从心的境况之中,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和“不信任”正在成为全球性现象。
这就是说,在按照新自由主义价值所塑造的一个“不公正的世界”上,人类“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精神世界的空虚”相携而来这一相映成趣的事实,使当代人类深深地陷入“文明的困境”之中。消费主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流行不仅在销蚀人类理性,而且也在蚕食人类的心性,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正在把人类带入一个“价值空白地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使人类文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也使这个世界处于越来越大的动荡不安、前景难料之中。就当今世界的发展态势来看,资本主义价值所主导的世界体系,正在把人类文明导向“死胡同”,文明处于艰难的抉择之中。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成功实践及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迅速崛起,为人类文明前景提供了理念、制度、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极大地强化了社会主义理念在当代文明中的地位,增强了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在当前人类文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段,思政工作要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讲好中国故事”,而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性特征,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同和支持中国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和谐、和平的“新世界”所做出的努力。同时,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思政工作也必须注重“话语方式”的研究,要用世界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发声,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还要重视人类文明所追求的“共同价值”研究。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从根本上体现和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 , 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人类的“共同价值”融为一体,才能使“中国表述”具有世界意义,也才能真正确立中国在引领人类文明未来方向上的“话语权”。
思政工作要适应中国社会转型要求
与人类“文明转型”相一致,中国“社会结构性转型”在过去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巨大的进步,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结构转型的加快,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在从传统社会迈向一个“现代性社会”,这是目前中国社会状况的总特征,也是未来发展的总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性的增强,我们也出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必须面对的共同问题,即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大幅增加和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匮乏”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另一方面,伴随社会物质财富增加而来的“利益分化”乃至固化现象强化了“社会分层”,加剧了社会的不公正性,这种状况逐步淡化了人们的“改革与发展共识”,消解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前景预期,破坏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因此,行之有效的思政工作必须面对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所出现的“新现实”,加强思政工作中的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增强社会主义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穿透力”。只有这样,思政工作才会深入人心,社会才会形成稳定的价值共识和改革共识。
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分化和社会分层现象以及整个社会知识素质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大幅度提升,造成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人们的需求多样化和“价值的多元化”。必须清醒认识到,现代化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民生活的富裕,而且也带来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的增加,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穿越,最显著的变化是价值追求和精神面貌的变化。因此,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态”的现实境况,思政工作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必须对当代中国人所面对的现实状况进行认知、分析和研究,在当代人对安全感、认同感、归属感、权利感、尊重感的需求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应加强对净化人的心灵及社会和谐稳定有益的一些“合理价值”进行宣传和教化,如中国传统价值中的合理成分、人类的一些“共同价值”等,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舒缓当代人的社会焦虑感、浮躁感、价值虚无感等“现代性不适症”。
利益分化、社会分层、价值多元化等复杂多样的社会现实,伴随中国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改革的难度增大的发展状况,对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社会转型期这一关键时期,如何实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共享发展,思政工作承担着重要责任。这就不仅要求思政工作在方式、方法和手段上面临转型,学会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深入人心,而且也要求在内容上进行创新,运用社会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和逻辑力量,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开放性特征,利用好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合理价值”,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服务。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信息流的急剧增加必然带来人们的集体心理及集体意识发生重大变化,人们选择、接受、相信一种价值观念的渠道及平台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对现实的直接的、切身的感悟和思考成为形成确定价值观、人生观的基本推动力。因此,要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弘扬社会主义社会的正能量;还要具有严肃的“社会批判能力”,从“问题意识”出发,对现实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则和价值不相符合的现象进行“理性批判”,以疏导、舒缓、平息社会公众心中的“价值疑惑”,营造“社会信任”的大环境。可以说,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思政工作,是回应时代要求和实现有效性的根本路径。
思政工作要服务于“公平正义”社会建设
在“自由主义”发展模式面临破局、难以为继的境况下, 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理论之争、价值之争、制度之争、道路之争日趋激烈。强调“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文明进步的重要选项,在这样一个新时代的大格局、大背景下,思政工作必须突破以往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层面,放大视野、拓宽范围、提升层次,既要深入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加强政治理论创新的力度,从理论上回应时代关切,破解文明困局,又要强化对中国发展现实的价值关切,加强问题意识和对策研究,形成对社会突出问题的理论解释力,对公众关心的重大改革事项的心理说服力,对整个社会政治理念及政治信仰的全面影响力,从而促使思政工作向“智库型”方向转变,成为推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建设和营造良好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的重要力量。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价值、信仰和社会态度、生活态度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人行为和活动其中的社会环境。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巨量信息流的泛滥和不同价值之间的“对冲效应”,极大地动摇了人们追求“生活意义”的精神和价值基础,降低了人们对“有意义的生活”的认知和分辨能力,导致一些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只能靠碎片化的“心灵鸡汤”勉强维持。要消除这种状况,思政工作就必须注重对人的稳定的价值和信仰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生活环境、制度环境的研究,关注社会生态的变化,提升对改革进程中“公共政策”的价值评估能力,使“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成为夯实人们社会主义价值信仰的基础和源泉。
在人类文明形态重塑的时代条件下和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要使社会主义的价值和理念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变成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行为规则和习惯,思政工作必须重点研究新时期“价值与制度”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价值植入”的制度和政策引导,以环境的熏陶逐步改善人的心灵,确立人的社会良心,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因此,面对时代关切和问题,在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和人民群众“生活意识”逐渐增强的情况下,思政工作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出发,提供人民群众迫切需求的“精神产品”,在制度和政策的“价值输出”上下功夫,使思政工作朝着“智库型”方向发展。
这就是说,未来的思政工作,不仅要继续注重理论和思想教育方面的宣传工作,而且要对制度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导向”问题进行研究,推进社会主义理想在制度和政策上的落实,并通过实实在在的制度强化和政策引导,让人民群众通过切身感悟,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进而体验、领悟、接受社会主义的理想与价值,心悦诚服追求社会主义信仰,形成全社会良好的政治文化、道德文化、审美文化环境和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竹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