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是继2014年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又一指导文艺发展的纲领性文献。这一文献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对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构建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文代会、作代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并将其与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前者比较集中阐发的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繁荣的方向、道路和现状问题;后者比较集中阐扬的则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艺如何发展、如何繁荣的问题。或者说,前者主要解决的是拨正船头、指明航向、扭转文艺界的不良风气问题;后者主要解决的是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文艺家的问题,是事关“文心”和“艺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论述,总括起来看,解决的是文艺家“为什么创作”和“如何创作”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历史的需要,是时代的召唤。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的时候,我们的文艺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这是极为光荣而紧迫的战略性任务。
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但文艺怎么才能擎起民族精神的火炬,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筑就新时代的文艺高峰呢?这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文代会、作代会开幕式上重要讲话的主题。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他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在他这些高屋建瓴、意蕴深邃、亲切感人又言近旨远的阐释里,其中最为关键、最为根本的,则是期望在文艺阵地和文艺家头脑里高高飘扬起理想信念的旗帜。这是问题核心中的核心,要害中的要害,整个讲话都可以说是围绕这一轴心展开的。
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这在本质上就是要注重张扬理想和信念。他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其后,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在此次讲话中,他更是把文化自信问题提到掌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和巩固国家、民族地位和生存价值的高度,并且同文艺创作成败得失紧密联系起来。他说:“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多方面的“大问题”,且对它与文艺创作的关系说得非常彻底。的确,经验和教训反复告诫我们,由于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这就决定我国必须走一条有别于他国的自己的文艺发展之路。如果我们的文艺总是陷在“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泥潭,还是“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依然“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 那一套,那么,这种文艺创作不仅没有前途,而且会直接影响国运的兴衰,威胁文化的安全,甚或民族精神的独立性都将受到挑战。可见,确立自觉而坚定的文化自信,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其文艺思想中占据何等重要的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当然是有具体所指的。他对文化自信中的“文化”概念,有着明确的界定,擘划出清晰的范围。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过,在这次文代会、作代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又加以重申:我们可以自信的文化是指“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界定表明,我们所坚守和自信的文化,是完全正能量的文化。随意把文化自信中的“文化”概念泛化,把各种糟粕文化也纳入其中,是不妥当的。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领导人民创建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有具体内涵的,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与渊薮。它以其鲜明的时代性、革命性和先进性,理应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主要成分。
文化自信的实质是什么?说穿了,就是理想和信念的自信、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自信。理想、信仰、信念、世界观、价值观,是文化的精华,是关乎人的灵魂的本根。文学家、艺术家乃“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他们而言,这是最要紧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文学家、艺术家坚定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就是坚定对理想和信念的自信。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说得好:“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这种字字千钧的要求,是对全党发出的,对于党员文艺家,对于进步的文艺家,也不能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理想信念问题,他明确指出,我们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我们的信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就从根本上揭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内核与精髓。
二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谈了很多文艺创作和批评问题。这些问题,从文艺理论角度看,可说是创作方面的意见;如果从思想建设的角度看,又可说是个精神塑造问题。一言以蔽之,搞好文艺创作和批评,文学家、艺术家和批评家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是第一位的。这个“总开关”问题若解决得不好,创作和批评出现这样那样的偏颇与弊端就不可避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在这次文代会、作代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他从文艺的角度把这个问题谈得更加透彻了。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人民昭示更美好前景,为民族描绘更光明未来。显而易见,这样的一种愿景,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这样的一种状态的出现,只能是理想信念充盈之后的反映。
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给文艺家们提了四点希望。这四点希望,可以说恰是对文艺家扬起理想信念之帆的真诚呼唤。他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他期待文艺创作“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要完成这个任务,没有笃定的理想信念呵护,没有将理想信念作为导引人们前行的“灯火”,没有在文化自信中挺起理想信念脊梁的勇气,是不可想象的。那种“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的作品,之所以不被人民接受和欣赏,说到底,就是因为那些作品把理想信念抛到了脑后,忘记了文艺同国家和民族休戚与共、紧紧维系才能发展的道理,结果造成目光狭隘、信仰匮乏、卑琐小气、一地鸡毛的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他批评了“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现象,告诫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任何戏弄历史的作品,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学家、艺术家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他一方面强调,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而要做到这一点,显然,只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才能提供最强大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他又指出:“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正是文学家、艺术家的灵魂质量制约着文艺的生态和面貌。他说:“虽然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具体来说,就是创作者以什么样的态度去把握创作对象、提炼创作主题,同时又以什么样的态度把作品展现给社会、呈现给人民。”也就是说,跟“素养”“技巧”相比,在决定作品分量的时候,“态度”和“立场”是更紧要的。文艺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因之,“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文艺家须德艺双馨,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朽思想。要“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要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文艺家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不难看出,这里强调的依然是唯物史观问题、人民本位问题,依然是伟大实践才能给文化创新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反对那种“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的观点,认为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他明确主张文艺要塑造“典型人物”,要能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认为这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毫无疑问,在习近平总书记心目中,典型人物是文艺家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的载体,只有灌注理想和信念,“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懂社会、读透社会,决定着艺术创作的视野广度、精神力度、思想深度。”这就表明,掌握能“读懂”“读透”社会的社会科学理论,是尤为必要的。有了这个理论,我们才能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去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才能创作出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在他看来,文艺家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摆脱个人身边“小悲欢”的缠绕和遮挡,努力创作出中华民族新史诗。而这,唯有坚守文化自信,走高扬理想信念之路,才能最终实现。
高扬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宝贵传统,是社会主义文艺“不忘初心”的根本体现,是社会主义文艺立于不败之地的主心骨,是社会主义文艺安身立命的基石。任凭理想信念动摇滑坡,就容易成为市场的奴隶,就难以抵制俗媚的诱惑,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就会使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如此一来,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伟大国家、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筑就新时代的文艺高峰,须得筑就新时代的精神高峰。而攀登文艺高峰,须得体现出理想高峰、信念高峰、信仰高峰、道德高峰和价值高峰。让我们展开理想信念的翅膀,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而努力奋斗。
(董学文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