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不平静的一年,世界上发生的许多事件让人们思考。许多人感觉,国际秩序进入深刻调整变化之中,全球治理领域出现许多亟待各国合作协商解决的新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发展和治理任务。与此同时,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生态变化,国际文化交流与思想交锋格局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世界在各种矛盾的交织、对抗、转化以及各方力量和方案的竞争、比较、选择中发展前行。
维护与破坏国际秩序的正面和负面因素并存
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主权国家体系同各种破坏挑战国家主权行为之间的矛盾,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同停留在冷战对抗思维上的旧国际关系实践之间的矛盾,依然是当前国际秩序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
以联合国为核心的主权制度是二战后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当今国际秩序和主权国家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当今世界发生的各种对抗和不公,不是由于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过时了,而恰恰是由于这些宗旨和原则未能得到有效履行。经过二战后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世界形成了一个基本定型的相互确认主权的国际体系。然而,在这个国际体系中,一些国家仍在支持和鼓励他国内部的分裂主义,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强行推翻他国合法政权,这无疑是在挑战和威胁相互确认的主权国家体系。冷战结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干涉主义、“民主”输出、被滥用的“保护责任”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制造了混乱和动荡。这些行为都是在挑战和威胁主权国际秩序,也是当今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动荡的重要外因。
主权理论固然需要继续发展,但这种发展不是为了否定主权制度,而是要更好地维护相互确认的主权国家体系。毕竟,人们至今还没有发明出更好的足以代替主权的制度来保护国际体系中的弱小国家。历史上能够行之久远的国际秩序,一定是建立在国际体系成员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反之,国际秩序的每一次动荡和混乱,都是从主权制度的破坏肇始的。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国际秩序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现实中,对抗性军事联盟、势力范围、代理人、保护国等旧国际政治模式仍然拥有一定的市场。我们既要看到并主动引导新型国际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同时又要认识到强权政治、黩武主义、冷战思维及其产生根源并没有消失。世界上制约战争的综合力量在增加,但是利用武力干涉乃至动辄以武力手段解决问题的倾向仍然存在。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深入发展
当前,世界上积聚了越来越多需要各国共同应对的议题,有效的全球治理变得更加迫切。在一个内外联动的世界中,许多全球性问题的拖延或加剧,同样会对各国内部产生消极影响。二战结束后沿袭下来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愈来愈不相适应,世界向互联互通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制约互联互通瓶颈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全球治理需要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与仍然存在的单边、独占、排他行为之间的分歧日益激烈,这些都是影响当今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要矛盾,而围绕制度性话语权的竞争也成为各方参与全球治理竞争的重要领域。
为有效的全球治理建章立制,是当前国际关系中的一个迫切问题。一些反映特定阶段力量对比的国际制度,由于缺乏动态调整机制,不能与时俱进,难以反映变化了的国际力量格局。在这类旧的国际制度日趋僵化和改革不力的背景下,各类新兴国际制度涌现出来,这是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领域发生的一个积极现象。新兴国际制度对全球治理体系产生了关键的补充和增益效应。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新国际制度和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因此,围绕制度性话语权的竞争也更为激烈。除传统议题中的规则调整,各国在太空、网络、极地、数据、环境等新领域的规则制定上也在进行着竞争。发达国家在传统规则制度上积累了历史优势,新兴国家开始更为积极地参与新领域的规则制定。
世界的互联互通进一步释放出生产力,但是由于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成果给不同国家、人群带来收益不均衡,导致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面临挑战。人们在思考,究竟什么样的经济全球化更符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的发展需求?对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和方向的探索,需要汲取历史上的教训。历史上,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张加剧而不是缩小了国际政治经济不平等格局。互联互通以及经济全球化所释放出的生产力及其成果,如何在更多国家及其人民中实现共享,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心议题之一。
发展与安全是各国共同面临的议题
改革发展稳定是当代世界许多国家在国家治理中面临的问题。“改革”这个词曾长期与发展中国家联系在一起,但在今天,它也摆在发达国家的面前。同样,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的议程。同时,分离主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成为世界各国在安全问题上的共同敌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
在一个日益互联互通的世界中,各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需要放到国际关系层次进行思考和谋划。几乎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都面临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外部环境的考验。在同外部世界互联互通中增强自身国家治理能力,而不是孤立于外部世界、独善其身,成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一个问题。
历史和现实表明,良好的国际秩序离不开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基于对抗和制衡原理而设计的国内制度体系所产生的议会和政府相互否决机制、政党轮替所产生的外交不确定性等,理论上不利于国际合作,实践中增加了全球治理的成本,这种现象已经构成全球治理的制度障碍。近年来,不少多边国际组织通过了很多全球治理议题方案,但大多面临国内落实难的问题,从而使良好的全球治理方案大打折扣。这方面,中国积极将合理的全球治理议程在国内进行转化和落实,例如率先在国内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全球治理议程积极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随着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之间事务的叠加,各国政府除了处理国内事务,还要增强应对全球性议题的能力。国际行政能力是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为国际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水平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不少中国方案、中国规则,这些方案和规则最终需要双边和多边行政合作来落实。这类全球性和地区性议题非常广泛,诸如环境、核能和平利用、救灾减贫、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反腐、反恐、水利、信息网络等。为此,大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既要考虑到国内治理能力,又要提高国际上的行动能力。
文明交流不断拓展
当今世界人、财、物、智的跨国流动促使文化、制度、发展道路、思想的交流和互鉴异常活跃。国际思想文化领域呈现较明显的交锋对立特征,人们既日益感受到各国及其人民在互联互通中逐步萌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同时也注意到排外主义、极端主义思潮流行所产生的影响和危害。在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选择上,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独立探索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从而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但另一方面,把某种社会政治制度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唯一代表,进而对外输出和强加于人的现象仍然存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西式自由民主意识形态的衰退。历史在各种道路、制度、方案的比较和竞争中展现出新的可能和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在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显示出经济和政治上的比较优势。
人类在彼此认知、理解、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态度上,亟须向更完善的文化交流格局迈进,以促进各国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多元共生、并行不悖。当代国际关系中,为了满足党派利益而在政治竞选中发表对他国不负责任的极端言论,出于宗教、文化、意识形态偏见而对他国内政指手画脚,假借国内政治因素在国际舞台上出尔反尔,政府在信守国际诺言上反复无常,对待国际公认的历史观虚与委蛇,在安全政策上口是心非……这些屡见不鲜的负面现象只会败坏国际政治文化,增加国际关系中的猜忌、怀疑和不信任。世界历史每进入一个关键的转折关口,都需要一种先进文化、知识和方案的引领。对多元多样多变世界的理解能力以及将这种理解运用于国际关系构建的能力,是一个国家为世界贡献可靠方案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世界并不意味着是没有矛盾的,世界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向前发展的。当前国际关系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口,国际关系究竟是在屈从于旧国际关系中徘徊不前,还是努力在转化、创造、汇合积极因素中向更高阶段迈进?能够在解答这一重大世界历史课题的伟大斗争中脱颖而出的国家和地区,才能成为未来国际秩序的引领者。
(苏长和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