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哲学
      作者:郭湛 

  ■本期主持:李景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本期主题:创新时代的创新哲学

  主持人语

  光明日报《哲学》专刊复刊,可喜可贺。本期发表三篇文章,以创新时代的创新哲学为主题。

  哲学的功能关涉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在自觉认识和实践的意义上,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也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就哲学所承担的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使命而言,哲学是安身立命之学。创新哲学对于创新主体认识和实践的精神价值不言而喻。

  创新是指向社会各领域的活动,是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即使是经济结构和技术层面的创新,也属于人的主体性活动,具有价值与理性的双重性。

  波澜壮阔的实践创新要求与之适应的理论创新,包括哲学创新。适应中国和世界发展的迫切需要,推动新时期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是当代中国哲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适应时代和科学的进步,适应社会和人的需求,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对于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学者而言,思想理论创新无疑是最神圣的使命。张载把它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学者能够大有作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这项历史责任就是:在创新的时代里发展创新的哲学,为中国实现创新发展提供思想理论支撑。这里首先应该讨论的是,思想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前沿问题。

当代中国发展需要思想理论创新

  当代中国的发展正处于由模仿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之中。“后发优势”即主要靠模仿驱动的发展优势,虽然还没有用尽,但已所剩不多,创新发展是未来中国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不仅自然科学和技术需要创新,哲学社会科学也需要创新。我们不能完全靠借鉴别人的成果来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而越来越多地需要依靠自己的创造力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中国制造越来越转向中国创造。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

  历史上的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创造力,创造了辉煌的古代中华文明。英国学者坦普尔依据李约瑟对中国科学和文明历史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人所未知的最大历史秘密之一是: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界’是中国和西方种种成分的独特综合而成的。‘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创造发明和发现可能有多一半来自中国。”中国的发展曾长期处于世界各民族的前列。

  近两百年来,中国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走出了民族危亡的低谷,开始了中华文明复兴的历史进程。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各个领域,我们都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创新。这种创新一直在驱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已经全面展开。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创新能力仅次于美国。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处在这样一个需要创新并且鼓励创新的时代,理所当然地要考虑如何参与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理论创新。我们需要明确,思想理论创新的前提是什么?在积极创造这种前提的同时,如何进入思想理论创新的前沿?在具备基本前提和进入思想理论前沿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特定思想理论的创新,发挥思想理论创新的社会作用?

  创新活动依赖于人的创造力。何谓“创造力”?在拉丁语中,“创造力”一词最初大意是创造、创建、生产、造成。《创世纪》称:“上帝在一切都不存在的情况下创造了天和地”。从词源看,“创造力”的含义是:在原先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创造出新东西。“创造”本来就是“成长”的意思,青年时期是一个“成长”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创造”的时期。家庭、学校、社会在“创造”青年,但这种外在的创造是通过青年自我的创造实现的。

  我们关注人的思想理论创造力的发展,这是思想理论创造者的生成或成长的过程。这种能力是在接受、理解和反思已有思想理论的历程中实现的。相应的人的认知构成是一横一纵的“T”型结构,即以广博为前提,靠专精得成就。总的说来,人之认知的广度与认知的深度是成正比的,要有足够的一横才能造就足够的一纵。我们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不羁的想象,丰富的经验,进而才能有批判的反思,抽象的概括,逻辑的分析。但过于宽泛的广度,导致思考难以收拢聚焦,天马行空,不踏实地,也会牺牲思想的深度和力度。

  “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在全面把握思想理论及其所依赖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从思想理论创新的前提转向思想理论创新的前沿。在思想理论前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很多,甚至可以说无穷无尽,如果没有关注的中心,漫无边际,就会如坠烟海。从理论上研究问题,是为

上一篇: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
下一篇: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