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庄文城,福建医科大学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内容提要: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仍存在不同的所谓“马克思主义”之争,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性、连贯性和整体性。这是背离马克思主义、消解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策略和手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性极大。指导当代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一个,是由不同理论形态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核心和命脉,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本质上都属于同一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导当代中国实践的理论体系的命脉和决定其属性的客观依据。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传播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会稳如泰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会枝繁叶茂。
一、意识形态领域不同“马克思主义”之争及其本质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指导思想出现过“左”、右的错误和争论,出现过波动和杂音,但主线没有断裂,保持了连贯性和相对稳定性。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不动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不动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理论渊源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同“马克思主义”之争,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性、连贯性和整体性。
第一,“传统马克思主义”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对立。有人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称为“传统马克思主义”,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称为“现代马克思主义”。有些人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思想观点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已经过时了,把他们的思想称为“传统马克思主义”;而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要创新“现代马克思主义”。主张“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人认为应该淡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而主张“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人则认为“现代马克思主义”修正了马克思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这两种主张把两者割裂、对立起来。
第二,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对立。对我国意识形态一脉相承存在较大争议的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一是用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时期。认为改革开放前,夸大了意识形态的作用,造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影响,从而否定了那段时期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就。这种观点否定了党的领导,虚无了党的历史,动摇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合法性。二是用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时期。认为改革开放虽然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出现了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环境恶化、以及人们信仰缺失、崇拜金钱名利等新问题和新矛盾,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这种“左”的观点离开了基本国情谈社会主义建设,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种观点简单、片面地从一个极端否定另一个极端,孤立、割裂了两个历史时期的连贯性。
第三,混淆意识形态领域中“左”、右的争论。蓄意混淆“左”、右的界限,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视为“左”,把坚持改革开放视为右,歪曲、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指导作用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就是这种混淆的突出表现。其实,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确实存在“左”、右两种政治用语,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政治倾向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对“左”和右的错误倾向,毛泽东曾做过精辟的分析:“什么叫‘左’?超过时代,超过当前的情况,在方针政策上、在行动上冒进,在斗争的问题上、在发生争论的问题上乱斗,这是‘左’,这个不好。落在时代的后面,落在当前情况的后面,缺乏斗争性,这是右,这个也不好。”[1]因此,我们应该按照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判断这两种倾向:带双引号的“左”一般是指生产关系过渡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上层建筑过渡超越经济基础的现状,在实践中表现为脱离实际,过于激进、冒进,其政治主张主要表现为建设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实行完全的公有制,彻底实现社会的绝对公平公正,但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右一般是指维护落后于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维护既得利益集团的狭隘利益,要求恢复或保持已经过时的社会制度,当前,其主要政治主张是照搬照抄西方自由主义的道路,在思想上鼓吹“普世价值”,在经济上主张全面私有化和市场化,在政治上主张宪政民主、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其本质是走资本主义的回头路。而“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也经常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冒充马克思主义者,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误读,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性极大。
以上三种观点虽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没有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不同理论形态所蕴含的基本原理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在认识和实践上违背了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的原则。这本质上是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误读,是背离马克思主义、消解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策略和手段。然而,它们经常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纷纷出来“抱大树”、“抢市场”,声称它们各自代表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属于他们各自所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而各种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在各自主张中,离开了唯物辩证法讲发展,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连贯性、稳定性和整体性。
二、指导当代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系只有一个
不管是过去、现在和还是将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都只有一个,“客观上存在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对立,而不存在几个马克思主义的对立,更不能说一个马克思主义不灵了、不管用了,另一个马克思主义是灵的、管用的。”[2]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会过时
我们党之所以长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因为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不会过时,是因为贯穿于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本质和一般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从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三个方面,正确解答了人如何摆脱自然界的束缚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如何摆脱社会历史的束缚成为社会历史的主人、如何摆脱自身思维的束缚成为自己的主人,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而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之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包括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辩证分析的思想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等,是我们党攻坚克难、永葆先进、引领时代发展,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改革发展的新问题、新任务,“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更好地指导实践。”[3]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没有过时。马克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围绕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积累理论、资本的循环和再生产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揭示了资本主义内部无法克服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了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等,揭示了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发展趋势。尽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为今后的发展给出具体的答案,但却为不断认识真理开辟了正确的道路,为各项经济政策、方针和路线的制定提供了指导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4]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没有过时。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运用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建设发展规律的观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必然性的观点等,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揭示了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改革的社会力量,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作为社会新生产力的代表, 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科学社会主义是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根本思想指南。尽管各国实际情况不同,时代也在不断发展,但科学社会主义这些原理永远不会过时。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循的基本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5]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统一的整体
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理解有差异,但对它的整体性则是没有异议的,正如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6]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列宁的答案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7]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之间是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各个部分不可割裂、不可孤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统一的整体,不能人为地把它割裂,不能只承认其中某些原理或者否定其他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有机的整体,否认其中任何一条基本原理,就会把马克思主义肢解,导致马克思主义的碎片化,必然引起连锁反应,相应地否认其他原理,最终便会从整体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个体系中,对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存在的异议最多。比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这是非马克思主义者攻击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重要突破口。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激发积极性和活力、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人就否认劳动价值论的观点,认为各个生产要素都能创造价值,而资本所有者所获得利润是自己的投入所得,不是来自工人创作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否定了剩余价值学说,就从根本上推翻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否定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从而否定了科学社会主义,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被否定了。但是,在生产力仍然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公有制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鼓励和支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做大做优做强国有企业;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在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的矛盾中,只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改变,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繁荣发展不仅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反而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更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就越稳固。
只有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键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严谨的理论体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几个似乎互不联系的部分” [8]。只有完整地、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才有可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坚持、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放弃了基本原理,认为它过时了;或者人为割裂基本原理,认为它不全面,只坚持部分基本原理,就不能叫马克思主义了,而是变成了别的主义了。而在“主义”上不统一,思想必然分裂,难以达成共识,凝聚力量,对社会主义事业是非常不利的。
三、指导当代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虽然,只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系,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的学说,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当前,指导我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名称不同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发展,但是贯穿于其中的核心灵魂、命脉、主旨和前进方向是根本一致的,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的实现方式并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背景、具体国情等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脉不同时期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制定出新举措、采取新办法,从而总结出新经验、概括出新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反,对马克思主义照搬照抄,把马克思主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论述和结论作为解决我们今天问题答案,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严重影响和危害,这种现象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也常有发生。而这种教条主义作风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反对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体系的清醒和自知之明,正是他们对真理把握的透彻性的表现。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时,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9]是“行动的指南”、“研究的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科学态度,也为后来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复强调,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帝国主义时代和俄国的实际相结合,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即列宁主义。它的普遍原理,对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制度,实现了中国社会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理论准备和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做出了正确判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并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重要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习近平在阐释和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最根本就在于它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论,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继承了前人,又创新了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段话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的新概况、新总结、新论断;说明了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也只有如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引导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正确认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蕴含于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传播中的话语权。二是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016年5月17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三是正确评价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充分肯定了两个历史时期各自的历史贡献和历史特点,实事求是地对这两个历史时期作出正确的认识、定位和评价,辩证地把这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关系紧密连接在一起,从而确保了我国意识形态的连贯性和相对稳定性。四是提出了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强调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才能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出要继续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四个方面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各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效衔接起来,并为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前进的方向,从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上确保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性、连贯性和完整性。
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我国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和基本遵循,主旨上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深刻阐释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情感上贯穿了真挚的亲民爱民为民的情怀,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等等。二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10],强调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11] ;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是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对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等等。三是始终坚实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贴近实际,问题意识鲜明、针对性强,讲的是具体问题、提出的是具体的举措、勾画的是具体的现实的愿景;运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分析复杂事物,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升华了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方法,深刻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坚持和创新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等等。展现了新一届党中央的执政方略和治国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我国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进一步解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深刻地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的重大历史性发展作了正确的回答、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既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一员,属于坚持了同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马克思主义。
注释:
[1]《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03页。
[2] 周新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脉相承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10期。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79页。
[4] 《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5日。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2页。
[6]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页。
[7]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
[8] 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5期。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2页。
[10]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79页。
[1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80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求是》,2010年第7期。
[2] 刘奇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人民日报》2013年7月8日。
[3] 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4] 侯惠勤著:《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 梅荣政:《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1期。
(本文发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