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生
不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的美好故事,一样地温润心田。
近日媒体探访“全国文明家庭”,听他们讲述心路历程,一些不经意间流露的话语,让人感到沉甸甸的。来自安徽的李孝香说:“无论是与家人相处,还是与亲朋好友交往,都要将心比心。这是我从上一辈老人那学的,也会传给下辈人。”来自湖北的刘时粘说:“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一生未干大事业,但应该传承中华民族和父辈遗传的刚正不阿、不占不贪、坚忍不拔的品格。 ”不是豪言壮语,胜过千言万语,借魏巍先生《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话讲,“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无怪乎,十里八乡的乡亲讲起这些家庭的故事来如数家珍,左邻右舍常常说 “学学某某家的家风”,大有见贤思齐的意思。
家风正则世风醇。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是家教的精气神。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教来定底色,好的家风如春风暖化心灵,如明灯指引人生。“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千万小家庭组成祖国大家庭,万千好家风撑起时代好风尚。古人言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洪迈《容斋随笔》记载,欧阳修任宰相时,与学子士人交谈的内容多是政事而鲜及文史,有人对此不解。他给出了两点理由:一者他认为文学只能提高个人修养,而政事可以影响到万事万物;再者他当年被贬夷陵时,于百无聊赖之际翻阅府衙陈年公案,发现其中颠倒黑白、徇情舞弊无所不有,当即对天发誓遇事不敢怠忽。其实,欧阳修在《泷冈阡表》中道出了更深的情由:孩提时代,他的父亲常常深夜秉烛办理狱案,每每因不能为死囚寻找生路而怅叹不已,因此通过其母亲传下教诲——“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利益虽然不能博施诸事诸物,但务必居心仁厚。秉承这样的家教家风,欧阳修成为忧国忧民的栋梁之材,并以高尚的操守引领那个时代的风尚。
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人们对家庭的深厚情感不会改变,文明家风涵养时代风尚的朴素道理不会改变。家风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让家风从家庭走向社会?于有些家庭来说它是孝老爱亲,于有些家庭来说它是克勤克俭,传统社会它是仁义礼智信,当今时代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字以蔽之——“德”。如果说人是铁、家是炉,那么德就是炭。炭不足,火不旺,不足以熔掉那些侵蚀人、败坏人的有害杂质,不足以陶冶人的纯粹气质,不足以陶铸人的高尚品格,又遑论影响社会风气、引领时代风尚!汉魏关于家风有所谓“公惭卿,卿惭长”。为何位居三公的孙辈愧于职司九卿的父辈,更愧于一县之长的祖辈?晋代张华将之归结为“其德渐小减”,即德操萎缩式微,家风失去了生命力。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家风传承的核心是德,人们评判家风的标准也是德。
家无德不兴,人无德不化。德既体现于生活人伦,又气象高明广大,这决定了一种优良家风不仅严私德、守公德,而且明大德;不仅追求个体幸福、家庭兴旺,而且致力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它至少给人这些教益:为人有大情怀,急人之急、想人之想,对身处危难者勇于出手相救,对身有苦痛者常常感同身受,决不袖手旁观、冷嘲热讽。处世有责任感,常思个人所应承担的职责,常思“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道理,将个体命运、家庭荣辱汇入时代洪流,将人生梦想、个人奋斗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决不以一己之私害公义、以一己之情徇公理。做事有拼搏劲,把职业作为安身立命之所,把事业当作人生追求,立足岗位、兢兢业业,决不苟且懈怠。悲悯心激发责任感,责任感激发拼搏劲,终将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效仿,进而塑造价值观念、砥砺道德情操、矫正行为方式。
前贤有言:现代化的物质,必须有现代化的精神;有现代化的环境,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养。否则现代化的物资就会贬值,现代化的环境就会被糟蹋。每一个家庭都传承文明优良的家风,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正义正气,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神风尚必将更加文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