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切了解社情民意,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准则》提出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各种渠道了解社情民意,既体现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鲜明的时代要求。
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需要通过媒体传播,社情民意也需要通过媒体表达。利用媒体等渠道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条重要经验。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话时就指出:“我们十分注意倾听人民的意见”“通过各种会议、报纸和群众的来电来信等等一切能听到人民呼声的渠道,总是能发现群众的真正的意见”。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也讲过:“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利用媒体等各种渠道了解群众真实的意见、建议和利益诉求,做到“从群众中来”,再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决策,并“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群众才会满意并支持拥护我们党和政府。
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传媒格局,也改变了社情民意分布格局,形成了线上线下相互作用的舆情空间。群众既在线下、在传统媒体上发声,也在线上、在网络新媒体表达,社情民意正在多场域、多空间、多样化地呈现。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发挥好传统媒体的优势,又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等新媒体,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社情民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他还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不断加深对网络新媒体的认识和运用,下大力气提高这方面本领。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倾听群众呼声的意识不断提升,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形式更加丰富,在网上与网民沟通的领导干部越来越多,社会各方面对此反响积极。但不可否认,一些党员干部在正确对待和运用大众媒体方面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利用网络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的自觉性和“基本功”更显不足。有的固步自封,迷信经验,习惯老办法,不愿触网;有的畏网如虎,怕惹麻烦,怕出乱子,不敢入网;有的则浮光掠影,满足于一般的“潜水”“冲浪”,不善用网。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是意识、态度和能力方面的问题,从根子上讲则是群众立场不够稳、群众感情不够深的反映。针对这种情况,《准则》鲜明地提出改进和创新联系群众方法,善于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各种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各种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关键是要有真感情、真本领。感情是基础,有了对群众的感情,了解社情民意才会积极主动,才能真正听得进网上网下的各种声音。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对各种舆论做冷静科学的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注重发现那些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当然,了解社情民意最终目的是听取群众意见、回应群众关切。只有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打牢党执政的群众根基,也才算是真正用好了各种媒体、用好了互联网。(中央党校 孙 林 严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