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智
当前,我省既面临加快转型、稳定增长的巨大压力,又面临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的艰巨任务,如何有效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使二者形成良性互促、达到动态平衡,已成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刚刚结束的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这是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领航向,放眼外部环境、纵观时代大势、遵循发展规律、立足阶段要求,从河北历史方位出发作出的科学研判,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必然要求。
深刻认识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省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城镇化率跨越50%拐点。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综合实力仍然不强,发展水平和层次仍然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的位次仍相对较低,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还存在产业结构偏重、质量效益较低、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新旧动能转换不快等问题,大气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任务依旧艰巨。
在此背景下,如果不能系统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无法充分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的强烈诉求,而且会严重影响全省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只有大力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坚持用生态化的理念发展产业,才能有效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的占用和消耗、有效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大力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坚持用产业化的办法抓好生态建设,才能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支撑,更加有效地增强生态环境建设内在动力,保证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向前推进。大力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才能真正走好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这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河北特点的发展新路。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
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首先要科学认知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是以一定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基础的,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和能量,从而使经济的持续增长成为可能;同时,在工业化时代,建设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是以经济发展为条件的,适宜的经济结构、良好的经济秩序、较强的经济实力,能够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和资金支持,从而使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成为现实。另一方面,二者之间的矛盾又是普遍存在的,这是由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环境供给能力的有限性所决定的,只要有经济发展就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同阶段,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动态转化的。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关系,有助于我们科学制定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改革开放之初,我省经济规模小、水平低,加快经济发展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随着30多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与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长期简单粗放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导致生态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排放的各种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恶化,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客观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既不能继续沿用传统粗放、大量消耗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旧模式发展经济,也不能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停滞经济发展,而是要努力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上下功夫,既要树立经济发展新理念,探索推行经济发展新模式,努力把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其承受范围内,也要积极探索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新途径,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有力的支撑,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坚持用生态化的理念发展产业
用生态化的理念发展产业,从广义上讲是遵循生态和经济基本规律,运用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构建产业体系、安排产业布局、选择生产方式,形成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的社会生产系统;狭义上讲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构建产业生态系统,通过不同行业间的纵向和横向共生以及不同企业或工艺间的耦合和资源共享,优化资源生产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产业体系和生产方式的生态化重构,既包括既有产业和生产组织方式的生态化改造,也包括新的生态型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省在产业生态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相继制定了两个循环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实施了城市、园区和企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在企业层面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成了一批循环经济型园区,发展壮大了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但总的看,全省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绿色低碳循环型产业体系尚未建立,清洁低碳循环高效的现代生产方式尚未得到普及,产业发展依然对生态环境形成巨大压力。未来一个时期,我省仍要把推进产业生态化作为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中心任务。宏观层面上要以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以京津冀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为契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型产业体系。中观层面上要围绕打造京津廊、沿海、京广沿线、京九沿线和张承五条优势产业带,全面推进产业集聚集约链群发展,坚持把园区作为推进产业生态化的重要抓手,实施园区生态化改造,建成一批引领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标志性示范园区,推动园区集聚集约、绿色循环发展。微观层面上要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重点,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全面推行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限额“双控”制度,实现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生产方式。
坚持用产业化的办法抓好生态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存在误区,人们普遍认为搞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大、回报低,因而在实践中主要靠政府投入。但随着生态价值和环保回报的可核算性、可度量性的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市场价值日益显现,社会资本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也在快速提升,生态环保产业化正在成为世界性潮流。据预测,随着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需求的不断释放,到2020年我国仅环保产业(不含环境友好产品)产值就将达到3.7万亿元,环境服务业营业收入将达到1.3万亿元,如此的市场规模无疑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产业化提供了广阔前景。
当前,我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仅靠政府有限的投入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全省上下必须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创新思维方式,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用产业化的办法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是要加快建立生态价值评估核算及交易机制,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推进生态建设项目产业化;二是要进一步释放环境治理需求,大力培育环境治理和保护市场主体,完善环境治理和保护市场体系,全面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发展壮大环保服务业;三是要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健康养生、运动休闲、旅游度假等生态型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建设生态、保护环境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
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的持续支持,还需要制度创新、管理和服务创新,以不断释放各类市场主体的内在动力。从实际看,我省在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方面仍存在许多技术短板、制度障碍和政策瓶颈,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一是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努力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奖惩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二是尽快探索建立有效反映生态环境价值、资源稀缺程度、技术创新投入等因素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以市场手段引导企业绿色发展;三是围绕绿色发展的技术需求,组织实施节能降耗技术、耦合共生技术、雾霾治理技术、河湖生态修复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为产业加快转型、生态加快改善提供有效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