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滋养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古往今来,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振兴,总是以文化的昌盛和繁荣为支撑的。我们不赞成文化绝对论,但是应当承认,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几乎所有领域发生的问题,都可以在文化中找到根源或因子。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这样,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也是如此。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独特标识
纵观历史,大凡能够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要影响,赢得世界普遍认可和尊重的国家或民族,往往不是因为其疆土广阔、人口众多,也不是因为其经济和军事实力多么强大,而是因为其绵长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因为其卓尔不群的文化品格与文化魅力。同样,能够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历程中留下自己的深刻印记,引起他人广泛关注和向往的城市,往往不是因为其发达的经济或繁荣的商业,而是因为其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自中世纪以来,都柏林一直是爱尔兰的首都,被誉为欧洲最年轻、最友善的城市。但是,都柏林之所以成为都柏林,不是因为其冬季温和、夏日凉爽,没有极端温度的海洋性气候,也不是因为其作为高科技企业聚集的欧洲硅谷的声誉,而是因为那里曾经诞生了叶芝、乔伊斯、萧伯纳、王尔德、贝克特、斯托克、斯威夫特、多伊尔等一大批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因为那里是音乐圣殿和戏剧之都。
法国首都巴黎对世界具有无可匹及的吸引力,而巴黎之所以成为巴黎,并不是因为它曾经拥有发达的工业,而是因为塞纳河畔悠久和深厚的艺术与历史,因为那里是莫里哀、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等大师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法国西海岸诺曼底的吉维尼之所以吸引全球众多旅游者,并非仅仅因为它绝美的田园风光,而更多是因为印象派大师莫奈选择在此终老一生。
同样,北京之所以成为北京,并非仅仅因为这里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而主要是因为其绵长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因为其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声誉。可以说,这些城市之所以著称于世,主要是因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它们各自的独特标识和身份符号。那些新兴的、后起的城市可以在经济增长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无法在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上也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可能在几年、几十年的时间里打造出令人仰慕和敬重的文化。
城市价值认定的偏执和迷失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日益成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主要的栖居地。但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城市同时也面临着自身发展与文化传承的矛盾。许多历史城市的文化遗产遭受冲击,甚至面临着遭受破坏和毁灭的危险。人文关怀日益丧失,文化冲突不断显现,城市记忆渐渐褪去,富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不断被消解弱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从国内看,实行改革开放38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被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但是,城市化在给人们带来工作、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化个性失落、历史遗迹消失、“千城一面”等诸多问题。
特别是在最大限度提升GDP的渴望之下,一些城市的管理者脱离自身实际,热衷于城市面貌的“革命”,热衷于推倒重来式的旧城改造,但到头来不过是面子上的光鲜亮丽,不仅没有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内涵,反而使城市发展遭遇文化传承上的断裂和危机,人为造成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悲剧。其实,随着现代化机械设备隆隆的轰鸣声,倒下的不只是历经千百年风雨的旧建筑,更是记载着这个城市发展变迁的特色与文化。毋庸讳言,这与在城市价值的认定和把握上存在偏执乃至迷失是分不开的。
对城市历史文化的破坏,既有出于愚昧和无知的毁灭性破坏,也可能有抱持良好初衷的建设性破坏。现在,无论走到哪个城市,映入眼帘的几乎是清一色的高楼大厦,数以百计的城市更似一母同胞,而传承和凝结着中华文化精华的古建筑群却在毁灭性地消失,或被淹没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之中。客观地说,“千城一面”的现象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我们却更为严重。把几百年、上千年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具有个性的城市变成了千城一面,把这样的东西交给后代,只能说明我们这一代的短视、愚昧和无知。
在不可阻挡的旧城改造的大潮中,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利益驱动下,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石库门和弄堂等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历史文化本来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但是,在资本的强势介入之下,终其一生都在为保护历史文化奔走呼号的中国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夫妇的故居也难逃被拆毁的命运。在社会各界的质疑和谴责声中,虽然梁思成夫妇的故居已被部分“复建”,但这些推倒重来的“旧式新建筑”,即便是按照当初的图纸一比一地恢复起来的,似乎也不可能传承和再现原有建筑曾经的历史文化风貌。
文化不能复制和移植
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包括展现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当然也可以改善和提升一个城市的形象,甚至助力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但是,复制或移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包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不仅不会为自己增添光彩,却可能使自己成为笑料,招来骂名。
近几十年来,在历史文化遗迹不断从我们眼前消失的同时,我国城市间各种表面比美实则比丑的奇葩建筑比赛方兴未艾,各类山寨型、奇异型的建筑不断呈现在国人和世人面前。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标榜却没有任何历史真实性的“古代建筑”纷纷在现代城市落户。摩天大楼建设热情不断飙升,争当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的地标性建筑比赛愈演愈烈,而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渐行渐远,城市文脉被切断,城市特色难以寻觅,城市个性不断丧失,城市品位日益低下,城市灵魂不知归为何处。
一个城市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文化,实际上是这个城市有没有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山寨和奇异建筑,国内外众多人士曾经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中国自己的城市里,建造的不是自己的历史人物的雕像,而是无论有着怎样的想象力都难以说出个一二的“超现代”作品?为什么在一个本来有着自己特色历史文化的城市,要复制和照搬另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为什么在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家,一些城市会花费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个亿搞出山寨版的“凡尔赛宫”、“意大利小楼”或“苏格兰小镇”?我们当然希望能够有像国外某些国家和地区那样优美的自然环境,也赞赏一些国家或地区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但是,简单地依靠形式上的复制,或者给再普通不过的建筑和街道起个洋名字、戴顶洋帽子,是提升不了一个城市的档次和品位的,也彰显不出一个城市对外来文化开放包容的胸怀,更不能说一个城市真正把握了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精华。
文化是城市的品位和底气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一个懂得尊重文化的城市,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现代城市,而一个有文化的城市,才称得上有自己的灵魂。如果没有文化的基础性作用,没有文化实力的发展壮大,一个城市是难以生长和发展的。
人们常说,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骨骼,经济是一个城市的血脉,而文化则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我们需要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既要见物更要见人的城镇化。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只有在与历史文化的对话中,在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才能找到自己今天的位置,才能明确自己未来的方向。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文化不仅是其品位的标记和灵魂的载体,而且是其内在潜力和发展动力的根基和源泉。城市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它所拥有的各具特色的文化,不仅见证着一个城市千百年的发展历程,而且镌刻着人类共同的历史记忆;不仅属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而且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品位和底气,也是一个城市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所在。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的个性和品位,无异于文化的荒漠和没有灵魂的躯壳,是没有凝聚力、感召力的,也是没有活力、没有未来的。
一个城市不仅要有便捷的交通、发达的经济、繁荣的商业、宜居的自然环境,还必须有自己的个性文化、良好的人文环境、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格和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会拥有令世人神往的魅力,也会为其长期繁荣、持续发展提供不竭源泉和动力。正如有学者形象地指出,如果一个城市有着良好的硬件环境却缺乏文化魅力,那就如同一个财富可观却思想贫乏、毫无意趣的阔佬或土豪,是很难让人接受亲近的,更无什么魅力可言。
当今时代,生态保护已成为一个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共同话题。但是,对于生态保护,我们应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所谓生态保护,既应包括自然生态的保护,也要包括文化生态的保护。甚至可以说,对当今时代的中国而言,文化生态保护是比自然生态保护更迫切的任务。文化生态保护是自然生态保护的前提和条件,如果没有健康的文化生态,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没有良好的文化氛围,自然生态的保护是难以实现的,也是难以持续的。对于自然生态的退化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对于文化生态的退化问题更不能掉以轻心。
新型城镇化应当秉持的理念
现代城市发展的历程一再告诉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再丰再裕,也不一定能够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和精神愉悦感;高楼大厦再高再大,也不过是资本和技术的结果,传承不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欧陆式洋房再新再靓,也不可能彰显中华文化的特质与风范;广场再大、马路再宽,也不可能唤起胡同、里弄、曲径曾经给人们留下的历史记忆。我们是一个拥有数千年辉煌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有文化的民族。我们必须记住,我们今天在塑造的城市,要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和后人评判。
传承历史文脉,突出个性特色,是当今时代新型城镇化或城市化应当秉持的基本理念。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诗意与恬淡地栖居的生活理想。如何找回城市的个性和灵魂,如何建设有个性和灵魂的城市,如何留住和传承城市的根脉,是摆在各级政府特别是城市管理者、城市居民和广大专家学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撰写的一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对传统历史文化要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在城市建设中,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
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城市要形成自己的品格,展现自己的特色,要找到自己的个性和灵魂,就需要有基本的文化自信,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城市建设的真谛、生机与活力,把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注入城市血脉,播撒到城市每个角落,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内涵。当然,也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善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与城市建设经验,让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鉴中扩大视野、丰富内涵,从而全面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按照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创造出为人民群众所欢迎和接受,又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先进的城市文化。
(赵培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