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四个自信”,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四个自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打牢“四个自信”的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国梦汇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
追溯本源,打牢“四个自信”的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四个自信”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和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和现实保障。
把“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就要坚持把“四个自信”作为各门课程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抓手。在教学内容上,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比如在“纲要”课上,引导青年大学生科学认识“伟大历史贡献”所集中体现的三次“伟大飞跃”,引导青年大学生将三次“伟大飞跃”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放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让青年大学生真切体会到三次“伟大飞跃”所反映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统一,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同时,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和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实际,注重把坚定“四个自信”同思政理论课教材现有的内容结合起来,注重把“四个自信”的总体讲解和个别理论观点的重点阐释结合起来。
解读现实,实现“四个自信”入耳、入脑、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把“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应着重把坚定“四个自信”与学生们的认知特点和思想困惑结合起来,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挑战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开展教学,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真正实现“四个自信”入耳、入脑、入心。
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坚定青年大学生的“四个自信”,要着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引领青年大学生构筑起“四个自信”。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加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研讨,比如在“基础”课上,可对“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进行宣讲,引领学生正确认知女排精神不仅是中国体育精神的高度凝练,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形势与政策”课上,引导学生对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现实问题进行探讨,引导青年学生用辩证思维看待中国社会发展的得与失,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在教学形式上,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及互联网等青年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渠道,通过亲身实践和切实观察,使他们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进步和卓越成就,不断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
明晰未来,汇聚实现中国梦的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把“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要切实提升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使当代青年大学生能够清晰呈现自身的人文精神和本质力量,明确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内涵,以更加充沛的精神状态、更加鲜明的价值追求,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青春力量。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充分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比如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筑牢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脉;要不断融入“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激励青年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守;要不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青年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通过组织参加文化展览、邀请名师举办讲座等形式,扩展青年学生的文化视野。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把“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让青年大学生勇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开拓者、奉献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齐峰,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