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融合到综合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是一个论题并不固定的学科领域,因此,从学科融合的视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展开研究,既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提供更为开阔的理论视野与思想空间,也构成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内驱力,以实现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自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涉及历时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问题。然而目前的理论研究状况是,人们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的解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整合起来,没有有意识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来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现实逻辑,从而没有把“走进马克思”与“让马克思走进中国”以及“让马克思走进时代”三者统一起来。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来说,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相结合,又不混淆各自的理论重点与问题的核心,是必要的路径选择。
从学术层面来说,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结合,首先,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源头的研究。必须正本清源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的阐释,以及对如何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等原生态思想提炼出来。其次,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在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前,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实碰撞、交织与结合,毛泽东哲学思想与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逐渐打破传统哲学教科书范式,从经典文本、价值论、历史观、解释学等多种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研究,各种研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视域,它还需要一种更为广阔的视域,即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思想之间的多方面联系。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思潮之间的互动、交流与融合,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融通,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与中国哲学相结合。这种研究视域既可以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和理论的深入研究,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特殊性,又能够在激烈深刻的批判中探索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道路。
这里亟须回答的问题是,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完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中国哲学?毋庸置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背景形成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期,因此,它的思维方式、历史环境等与中国哲学思想难免有出入。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也有许多的共通之处。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存在着某些相通之处,才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迅速传播并取得伟大的成就。为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相结合,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土哲学相融合而转化为中国哲学的主潮。在与中国哲学诸思潮的相互作用、相互激励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强烈的实践品格显示自身的理论魅力与优越性,把自身的哲学形态转化为中国的哲学形态,进而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展示其极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就是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这个过程既包含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改造、更新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和理论,也是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化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方哲学相结合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和西方哲学研究领域长期处于相互隔离、界限分明的状态。为更好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我们需克服以下三种现象:其一,碎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即遮蔽和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传统中非德国古典哲学部分的联系。其二,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之间的密切联系。其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简单化,即忽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是不断对西方哲学流派进行理论批判、吸收的结果。
西方哲学的传入与其在中国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构造的一部分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面对历史发展的事实,梳理出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健康理路,进而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方哲学中国化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必须思考的理论问题。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必须对西方哲学特别是现代西方哲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消化,做到西方哲学中国化。一方面,把西方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西方哲学中国化进程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另一方面,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方哲学中国化的比较研究,这种主张能够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哲学话语体系,正确处理中国话语与西方话语、学术研究与现实生活等关系,开启更为广泛的思想路径。笔者认为,只有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相互借鉴、相互补充,才能呈现出哲学与现实之间的互动关系。
“哲学”承载着对人的生命本体的自我理解
不可否认,尽管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不同的文化谱系,但它们同作为“哲学”的理论形态,共同承载着对人的生命本体的自我理解和自觉过程,即都是以理性思维的形式内在地蕴含着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反思,并对这种反思所形成的基本信念加以表达。在此意义上,三种哲学的异质性与差别性中又存在着共同性和相似性,正是这种共同性和相似性构成了三者对话的可能。为了实现新形势下的不同形态的哲学间的对话,必须突破东、西方理论研究的时空界限,要看到这个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和其他各种外来思潮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又相互吸取的过程。
我们必须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西方哲学中国化之间的关系,在三者整体演进的背景下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规律。学界“马魂、中体、西用”的阐释,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事实。要注重实现学科间对话,在学科视域融合中生成大哲学观念,以共同关心的哲学话题来带动学科交流和思想沟通,确实做到综合创新。只有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熔于一炉,才能构建出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理论新形态。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建国以来西方哲学中国化的重要问题及其影响”(12&ZD121)阶段性成果)
( 李俊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