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荣
互联网不仅是未来变革方向,更是战略必争阵地。与之相应,我们的实践也要从简单的“网络+治理”向统筹“网络+治理”与“治理+网络”过渡,不仅要利用互联网优势提升治理能力、增强治理实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要管好互联网发展和使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让网民的参与、表达和网络生活安全有法律保障。理直气壮地把互联网依法管起来,加强网络空间的综合治理,既是着眼现实的必然,也是着眼未来的必需。
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加快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加快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加快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加快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加快提升我国对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这“六个加快”凸显了网络强国战略的紧迫性,也传递出中央对互联网发展形势的思考与研判。
从1994年一根64K带宽的国际专线接通算起,我国在互联网发展道路上已奔跑了22个年头。其间,从陌生到触摸再到融合,互联网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的互联网观也在不断成长。如果说,发展初期互联网只被当作颠覆传统的新技术,那么现在,人们愈发深刻地感触到,互联网不仅是未来变革方向,更是战略必争阵地。与之相应,我们的实践也要从简单的“网络+治理”向统筹“网络+治理”与“治理+网络”过渡,不仅要利用互联网优势提升治理能力、增强治理实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要管好互联网发展和使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让网民的参与、表达和网络生活安全有法律保障。透过此番中央强调的“六个加快”,我们便可以读出这种网络与治理的辩证法。
理直气壮地把互联网依法管起来,加强网络空间的综合治理,既是着眼现实的必然,也是着眼未来的必需。网络对现实的改造是全方位的。随着互联网不断深入普及,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被引进,一大批新兴产业破茧而出,延伸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轨迹,推动着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互联网为日常生活带来的便捷则更为真切,出行就“滴滴”一下,吃饭有“大厨到家”,购物去剁手秒杀……触网俨然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但从现实来看,我们对网络技术运用的实践不少,对如何利用网络技术革新现实生活的思考不少,而治理网络的步伐却相对滞后,对如何让网络空间规范和清朗起来的动作还不够。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之上谣言谩骂四处弥漫、低俗暴力经常上演、电信诈骗不断发生,一次又一次为我们敲响治理网络的警钟。
但需要看到,尽管目前人们对于“网络治理”有着相对明确的共识,但在“治理网络”上,认识似乎就没那么统一了。在一些人的观念里,“治理网络”便意味着“封杀自由”,就是要“剥夺公民信息共享的权利”,只要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治理行动、出台相应的规范政策,就会第一时间反对。实际上,这正是陷入了某种偏执。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断线的风筝不仅得不到自由,还会一头栽向大海。打击网络谣言也好,开展净网行动也罢,包括推行网络实名制,对一些互联网新兴业态进行规制,为的都是构建良好网络秩序,最大限度保障广大网民的权益。见惯了太多互联网野蛮生长的乱象,我们亟须在“治理网络”的问题上强化共识。
网络从来就不是法外之地。管理好互联网这个“最大的变量”,当务之急是大力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运行规矩。网络并不虚拟,它就是现实的一部分,个人在网络上的任何行为都在延伸到现实中来,与之相应,网下要遵守的秩序规则,网上同样要遵守,甚至有些时候还要有更严格的规矩。进一步全面、客观地认识互联网,才能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我们所用,让互联网发展得更好。只有让法律法规为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保驾护航,才能让网络技术释放出便捷与活力;只有明确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才能让每一个参与者担起责任与义务。维护互联网空间的法治,我们就要有这样的决心和底气。
大门已经打开,不论是机遇还是挑战,互联网发展势头早已不可阻挡。互联网的未知远远大于已知,我们将被带向何方,决定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不断深化认识,正确运用和把握互联网,我们未来发展空间才能更广阔,发展动力才会更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