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评论
“红头文件”应多些“白话版”

□何勇海

《河南省行政机关政策文件解读实施办法》日前出台,要求省级行政机关出台的“红头文件”,要将“官话”翻译成大白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群众关心的事讲清楚。(据《人民日报》9月19日报道)

如何将“红头文件”中的“官话”用大白话进行解读?依据河南省出台的这个办法,一是相关负责人要通过参加新闻发布会、接受访谈、发表文章等方式宣讲政策;二是可组织相关专家和业务骨干,通过撰写评论文章、接受媒体专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对政策文件予以解读;三是政策文件与解读材料要同步起草、同步审签、同步发布。其目的,就是保证群众对“红头文件”听得懂、信得过、用得上。

长期以来,不少单位、部门出台的“红头文件”基于政策文件的特有性质,呈现出条款较多、表述严谨、行文繁杂、术语纷呈、专业性强等特征,正规倒是正规了,严肃性、严谨性也具备了,但是,群众不容易听懂、看明白,常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之感。有些“红头文件”还存在官腔重、套话空话多等现象,让普通群众一时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或者觉得这样的“红头文件”纯粹就是“官样文章”,与自己的实际工作和生活关系不大。一些“红头文件”如此这般成了“高冷文件”“套话文件”,造成了与群众的隔膜和脱节,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执行的损耗。

“红头文件”的严谨与通俗不是矛盾的,而是可以二者兼顾。比如,河南省要求正式文件与“白话版”解读配套推出,就兼顾了严谨与通俗,有助于文件精神的传达——解读能力强的可以仔细研究严谨的“官话”,解读能力略差的可以直接看“白话”。同时,官方对“红头文件”的解读还可以通过数字化、图表图解等方式予以生动展现。白话版的“红头文件”,正是群众路线在文风领域的生动实践,是值得倡导的“走转改”。

当然,与给“红头文件”配“白话版”解读材料等方法相比,更重要的是在起草、制定面向广大群众的“红头文件”时,就要少说官话、套话,少用名词、术语,尽量做到接地气、有生气,多一些“家常话”“大白话”。这样才能更方便群众理解、接受,更好地保证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

上一篇:文化自信为我们筑基铸魂(思想纵横)
下一篇:人民论坛:放飞故事里的文化精灵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