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一早,无数中国家庭打开电视,围坐一起,观看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的决赛,夺冠时刻,收视率竟高达69%。这样的场景,多么熟悉——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的比赛,每每是举国关注、万人空巷。30多年后的今天,再次感受这样的氛围,也再次为那个耳熟能详的词而心潮澎湃——“女排精神”。
今日中国,为何再度呼唤“女排精神”?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大幕开启,中国大地百废待兴,追赶世界只争朝夕。1981年11月,女排在世界杯排球赛上勇夺冠军,人民日报刊文《学习女排,振兴中华》:“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女排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符号,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来了!也向国人发出动员:万众一心,艰难总能克服,梦想终将抵达。
30多年弹指一挥,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国际赛场上的“领跑者”。我们有着强大的财富实力、制造实力、国防实力,足以让每个华夏子孙挺胸抬头。“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处身历史的三峡,面对发展的关隘,今天的中国,尤其需要在创造出庞大的物质财富同时,锻造更强大的精神实力。
这是永不言弃的精神。前行的征程永远都不会一帆风顺,实力有长有消,过程有起有伏。在高点,能不能不因胜利而沉醉?处低谷,能不能不因黯淡而迷失?30多年间,中国女排也曾跌倒、也有波折,即便在里约起初也是一路低开。然而,也正因此,“女排精神”才更显出其可贵。因为,只有永不言弃的人,才有资格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只有永不言弃的民族,才可以真正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这是团结一心的精神。集体项目,“团结”是制胜的核心要义。“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中国精神中,积淀着集体主义的传统;女排的战绩,也包含着集体的力量,恰如主帅郎平所说,“我们有上亿球迷在远方观战,我们不孤单”。当物质主义冲刷着时代、利益至上拷问着心灵,奉献、协作、团结,显得更为重要。女排的集体主义、爱国情怀,让我们可以超越个人,收获更大的光荣。
这是勇于拼搏的精神。一个体育项目要想夺取胜利,扎实的基础、创新的技术、合理的布阵、物质的保障,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即便把这些条件全部加在一起,也无法抵消最关键的一条,那就是勇于拼搏。赛场不相信奇迹,只相信持之以恒地奋斗、永不放弃地坚持。拼搏精神是什么?就是我们敢于向强大对手亮剑的豪情、是我们逆境中一步一步永不停歇的追赶、是我们在成功时善于警醒、勤于反省的自励。
感谢女排,不仅为中国添了一枚宝贵的金牌,更唤起了亿万国人的精气神,为“女排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也让这精神的清流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面向未来的进军中,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