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评论
文学繁荣不能靠段子和段子手

  新华网上海8月18日新媒体专电(记者许晓青 郭敬丹)见面聊天说段子、手机一按写段子、打开电视看段子、你来我往赛段子……一不小心,莎士比亚、王尔德、鲁迅都被调侃成了“国际级的段子手”,难道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只限于“插科打诨”“搞笑逗趣”的段子水平?

  不可否认,日趋碎片化的“朋友圈”阅读习惯,正悄悄反作用于每个人的文学素养。正在举办的上海国际文学周为“段子手莎士比亚”正名,中外学者认为,莎士比亚的意义,绝对不是他创造了那个时代的“段子”,而是他洞悉人性深处的胆识、积极建构英语文学体系的造诣,通过莎士比亚作品的普及,实现了人类知识和理性的传播。

  继承莎士比亚具有世界性的精神遗产,繁荣当代中国语言文学和人文思想,显然不能靠段子手。古往今来,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学经典是“段子集锦”。

  当红的段子,有的是对娱乐八卦的麻辣点评,有的通过谐音、会意、象形等营造诙谐元素。当然,一些段子让读者对社会现象莞尔一笑未尝不可,但是这绝对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水准。

  时下,也有一些段子被集结出书,比如某某“微博名言”、某某“心灵鸡汤”, “养肥”了一批段子手和“网红”,却削弱了语言文字的审美高度和力量厚度。

  上海书展上,多位专家呼吁,文学的繁荣和语言文字的隽永,仍然需要从坚定文化自尊、文化自信出发,尊重本土优秀文化,尊重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严肃性,在快速变化的公共话语环境中去芜存菁。

  段子不是文学发展的沃土,段子手不是文学繁荣的骨干。就像长期从事语言文字“啄木鸟”工作的《咬文嚼字》编辑部所倡导的那样:既要包容今天多样化、个性化的语言文字生态,也要敢于向那些“粗鄙的行文用语、情绪化的网络宣泄”说“不”。

上一篇:包容是城市的文化品格
下一篇:人民日报:共享发展:追求发展与共享的统一(大家手笔)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