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评论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就是让其在当代社会“活起来”,使先祖创造的、与人们朝夕相伴的历史遗产,进一步纳入社会的视野,深入人们的心田

  文化遗产保护,听起来很是“高大上”,似乎与普通人隔着“蓬山千万重”。这其实是误解,当然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不完善的表现之一。今年的6月11日是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换种说法,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就是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活起来”,使先祖创造的、又与人们朝夕相伴的历史遗产,进一步纳入社会的视野,深入人们的心田。

  要让遗产在民众中“活起来”,首先要像《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要求的那样,让文化遗产的价值“易于理解和展现”。中国的考古工作曾经有过只偏重专业发掘和学术研究,忽视遗址保护,更忽视遗址展示的倾向和局面,造成了文物保护与社会、与大众的相互陌生与隔阂。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反思,如今这种局面已经大有改观。上世纪四川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和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与服务,近期轰动社会的南昌海昏侯墓考古,都是突出的例证。

  除此之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和方式方法,也应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毫无疑问,在全世界长盛不衰的文化遗产学术领域,我们需要与全球的学者进行深层次的学术对话。但我们更需要大量的能够服务、沟通大众和有效推进全社会保护意识与正确行动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在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过程中,过分和轻易地标立新概念,甚至只是通过翻译创造些不中不洋、晦涩难解的新术语,不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目的和社会公众的需求。

  展示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主要方式,是基于丰厚、可靠的学术根基和严谨认真的保护理念与机制的科学工程。在文化遗产事业发挥着鲜活社会效应的国家,诸如希腊、意大利、法国等,人们会看到残缺的建筑构件被布置和架构出某一时段的原状形象。借助适宜的新技术手段,还会为人们营造出相应的历史氛围。展示的构思、设计以及日新月异但须慎重检验和选择的技术方式与手段的运用,也大有学问。认为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摆弄摆弄,把展示当作“零门槛”的普通工作,是当下很多文化遗产展示场所不能使文物“活起来”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的主要原因。

  英国约克的维京文化中心是展示使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优秀案例。原先购置了遗址所在地块的开发商因为考古发现暂缓了建设计划,但在考古地下遗址博物馆建成后,开发商采用了不影响遗址安全的建筑方案,做到了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平衡共存。1000多年前的地下遗址在科学发掘后,被妥善覆盖保护;覆盖后在上层建造了展现古代维京人社区架构和生活状态的模拟设施,当代考古发掘和室内学术研究的过程和场景也得以展现,此外,还附加了一些传统节庆活动的体验项目。人们经常会看到维京博物馆的门前排着长队。那种全社会对历史和考古的关注和热爱,煞是感人。

  中国的博物馆系统和“考古遗址公园”体系,也在大力探索。敞开心胸、有鉴别有选择地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文物“活起来”创造出更加辉煌生动的局面,应是可以的。在一些具体的做法上,我们也积累了经验,期待能够涌现我们自己更多的优秀案例。

  (郭旃作者为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会长)

上一篇: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今日谈)
下一篇:迎接生态文明创新的春天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