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改革报评论员
去年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幕徐徐拉开。但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有一些人表示不理解,感到在实际工作中不好把握。2016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一位领导点评地方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发言时做了这样的概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互联网+”。
这个说法很通俗,体现的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要求,对照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企业家精神”解决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代表着敢于冒险、勇于创新、顽强奋斗,是市场经济最可宝贵的动力。但“企业家精神”并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人们在市场环境中被激发出来的一种状态。市场环境好,就会有更多人勇于创业创新,有所谓的“企业家精神”,反之则不然。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看,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江苏、广东等都是“企业家精神”得到高度激活的地方;而经济始终低迷的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最缺乏的也正是“企业家精神”。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未消除,在企业家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的地方,政府就是再使劲恐怕也无法让经济走出低谷。因此,对照检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落实时,首先就要看激活“企业家精神”的环境是否形成。
“工匠精神”解决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态度问题。“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是对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德国制造”最近很受关注,这个只有8000万人口,却创造出2300个世界名牌的国家,用实践对“工匠精神”做了最好的诠释,其“打好基础,慢就是快”的理念,尤其值得我们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借鉴。今年,“工匠精神”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4月11日召开的部分省(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然很复杂,困难与希望同在。政府也要秉承‘工匠精神’,要把工作做扎实、做精细!”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需要真正践行“工匠精神”,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让我国的经济实现转型升级、脱胎换骨。
“互联网+”解决的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问题。创业创新,最重要的是要跟上时代潮流。所谓供给不适应消费的需求变化,根本原因是没有跟上时代潮流。而“互联网+”大数据,就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潮流。所谓“互联网+”,就是互联网跟任何一个行业进行结合,效率都会有很大的提升。近年来,地方发展的一大亮点就是贵州的大数据产业。作为西部的欠发达省份,贵州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把大数据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乘“云”直上,其经验值得深思。而那些转型升级困难的地区,则不妨自问一下,是否主动拥抱了“互联网+”这场深刻的革命呢?用网上流行的话说:“千万不可错过这个时代!”
综上所述,“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互联网+”不仅是我们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词,更是我们对照自身发展改革理念,提高供给能力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