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升级的公共文化服务极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小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让更多人享受到了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让更多的普通人能够徜徉于书海,纵情于艺术,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惊叹,成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滋养
不久前,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首个“杭州良渚日”启动。全覆盖的5G信号、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创意市集等,让古老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生动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云展览”、线上“直播”等文化活动突破时空限制,进一步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为人们带来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对人民群众而言,公共文化服务是身边贴心暖心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文化生活奔小康,既需要文化市场的繁荣,更需要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和图书馆有关的一则新闻感动了无数人。在广东东莞打工的湖北人吴桂春,给东莞图书馆写下一则留言,称图书馆是他这些年生活中“最好的地方”。许多读者也纷纷留言讲述在图书馆度过的美好时光。这则引起巨大反响的“暖闻”,生动诠释了公共文化服务对于普通人的意义和价值:不分年龄、性别、地域,不论收入、学历,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文化服务都一视同仁、免费开放。近年来,零门槛、均等化、普惠制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同阳光,无私地照耀着所有人。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为14亿人文化奔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使亿万群众读书看报、观影听戏、唱歌跳舞、打球健身等基本文体需求得到保障。今天,我国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接近100%,所有行政村都建有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今天,在很多地方,图书馆的图书可以像外卖一样,手机下单、快递到家;在偏远牧区,大功率无线网络24小时为群众提供免费下载服务;在云技术的支持下,群众在家可以像点菜一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即便在疫情防控期间,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的“云展览”“云借阅”也在提供服务……提质升级的公共文化服务极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小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为无数普通群众打开了亲近文化的大门。他们中的许多人,平生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国宝、第一次拥有了一张借书证。着眼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我国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交出亮眼成绩单。截至2019年底,我国群众文化机构44073个,全年共组织开展文化活动245万场次;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从家门口的城市书房,到乡村的农家书屋,从博物馆、美术馆,到艺术节、戏曲节、旅游节,再到“云课堂”“微讲堂”等,公共文化服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感染人,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天的中国,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强,文化产品非常丰富。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让更多人享受到了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让更多的普通人能够徜徉于书海,纵情于艺术,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惊叹,成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滋养。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公共文化服务将更加丰富多彩,为全面小康筑牢文化根基。
(作者张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