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和干事是党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期待。没有干净,干事就可能失去舞台;不干事,干净也只能是徒具其表,没有实际意义。这个道理,已经为古往今来许多事例所证明。但一段时间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极力把干净和干事对立起来,借口追求干净而不干事,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影响不小。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指出,“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干净一词,最早来源于对物质上洁净的追求,后逐渐引申为品格上的廉洁、思想上的纯洁。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白纸上的污点,特别引人注目;表面洁净食品里的霉菌,特别叫人倒胃。对党员干部而言,干净是为人处事应有的底色,一旦品行、作风上有了污点,就如同白纸上的污点、食品里的霉菌,影响人民群众对这个人、乃至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印象。
“在其位,谋其政。”干事,是党的干部职责要求。世界上的事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我国传统文化中,干事、实践是其重要基因。宋朝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律》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朝学者林鸿也留下了“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的名句,清朝曾国藩有言“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之,这些贯穿着古人经天纬地、学以致用思想的政治智慧,应该成为今天党员干部的座右铭。
追求干净,绝不意味着不作为、不干事。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述过一个寓言故事: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以“虽无功,但总无过”自辩。阎王斥道:如果不贪就是好官,那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是更胜于你?故事虽为虚构,道理却很深刻。放眼当前,如果党员干部片面追求干净,对一些企业甚至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合理需求,在服务中缺位,在作为上缺失,占着位子不干事,拿着俸薪混日子,当“木偶”干部、“泥塑”干部,老百姓不满意,我们党也绝不会容忍。
身为领导干部,以干净为不干事“遮羞”,信奉“啥都不干,难找缺陷”“干事易犯错,不干不违规”“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等等,实际上是放弃职守、不负责任的表现,这其中既有能力不足“不能为”,动力不足“不想为”,又有担当不足“不敢为”。对此,我们要辩证看待、综合施策,通过教育培训、奖惩激励、督促问责等多种措施,营造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导向和机制,使“不能为”的能为,“不想为”的积极为,“不敢为”的勇于为,破除庸政懒政怠政。唯如此,才能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陈峰)